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素人写作”升温,热的是人间烟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素人写作”升温,热的是人间烟火

来源:文汇报2025-02-24 09:28

  作者:许 旸

  登上蛇年春晚舞台,“外卖诗人”王计兵第四部诗集《手持人间一束光》进入大众视野;快递小哥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前不久推出繁体字版持续破圈;张小满《我的母亲做保洁》、黑桃《我在上海开出租》、陈慧《在菜场,在人间》等非虚构作品汇成广受关注的“素人写作”现象。

  快递、外卖、保洁等职业老本行并非“写字”的普通人,与作家、诗人的“身份交叉”固然有吸人眼球的传播要素,但“素人写作”的悖论在于——因身份标签被看见,吃了“跨界红利”,满足了文学陌生化的需求,又容易陷入猎奇符号。如果一味强调写作者们的身份,忽略了文本审美力量,一旦读者厌倦“我在××行业”的套路,作品生命力将迅速衰减。

  “深究这批脱颖而出的作者,扎实的社会基层经验、广泛的阅读以及写作技术,是他们被发现被看见的重要契机。尤其王计兵亮相春晚舞台,更是添了一把火,让更多人关注到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他们作为创作主体的尊严与活力。”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评论家项静认为,“素人写作”难在要保持忠实朴素的记录与写作的自觉,“以表达的活力、广阔的人民性,汇聚成富有时代性的文体”。

  回归“劳者歌其事”的本真

  接受记者采访的间隙,王计兵还佩戴着拍摄其他视频节目的麦克风设备。“从大年三十至今没送过外卖,几乎每天被各地媒体包裹着,写作时间被高度挤压。”春晚舞台带来了更大曝光度,但这位诗人语气中透着清醒,“相信过一段时间会回落到‘正常’状态”。

  出书前争分夺秒等红绿灯,成名后依然是“赶时间的人”。“我现在写作主要在夜里,昨晚就抽空从10点写到12点,完成一篇小散文。”王计兵直言,不敢让自己懈怠,也不想变得迟钝,“持续性的写作会让自己的思维保持一种锐性”。他用“特别享受”形容写作,“以前等餐等电梯见缝插针用手机语音记录再转文字,现在出到了第四部诗集,但从没感觉到写作会让我不开心或有压力。至少目前为止还没出现,这是我最开心的一件事情”。

  继诗集《手持人间一束光》今年初面世后,王计兵的最新散文集正在打磨中,预计年内出版。他告诉记者,新书在记录送外卖见闻的同时,也写了成长经历以及父母故事等。他笑言,如今送外卖更接近于“调节生活的一种状态”,甚至是“锻炼身体的方式”。

  “第一次看王计兵的诗就特别感动,诗句表达出基层劳动者的艰辛与真切,这是其他未曾体验过的人很难写出的。”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表示,文学需要一种新的进化,“历史深处的这部分人真正体会了时代的重量,质朴的同时又具有跋涉的生存体验。”

  “劳者歌其事”,首先是“劳者”,“劳”不光是艰辛,也是自己生命的投入,真正把劳动融入创作。“在自由的灵魂和坚硬的现实之间,找到符合生命内在的落点来写作。”他谈到,素人写作领域“外卖诗人”现象不是孤立的,包括陈年喜等“矿工诗人”,“诗歌第一要义是传达生命在某个瞬间的完整性。”梁永安说。

  而当更多普通人拿起笔,文学才真正回归“劳者歌其事”的本真——正如王计兵在春晚上朗诵的:“生活给了我多少积雪,我就能遇到多少个春天。”

  发自本心的表达本能而非某个特定任务,反而让写作具有了真实纯粹的分量。陈年喜直言“不要把文学想得太复杂,就当是一种爱好、一种陪伴,量力而行,随性随情”。胡安焉认为“写作从最开始就不带有经世致用的目的,重要的是个人独特感受与视角”。

  以“一手经验”丈量世界

  职业身份是“流量跳板”,还是文学内核的催化剂?若剥离“外卖员”“快递员”等标签,这些作品还能否被看见?但“素人写作”升温至少为文学生态带来启发——有感染力和共情力的文学作品,离不开第一现场的“一手经验”。作者不是生活的观众,本身就是忠实记录者。

  比如,王计兵的灵感源于送餐途中遇到的二房东、地下室租客、形形色色的顾客,这些场景赋予诗歌天然“在场感”和“粗粝的真实”。《我在北京送快递》同样展现了未被修饰的行业生态——系统算法的紧迫感、顾客的刁难或善意、身心的疲惫,许多细节非亲历者难以虚构。有豆瓣网友留言:“谢谢你把经历写出来,打开一扇真实的窗。”

  当快递员、育儿嫂、矿工成为作者,文学不再是特定群体的专属游戏,而是普通人记录历史的实践。正如杨本芬在《秋园》中所写“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这种书写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存档,更是对“谁有资格言说”的重构。在项静看来,“素人写作”的公共性在于它“将差异化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文学资本”。即便没有职业标签加持,“素人写作”核心竞争力仍在于其独特的“生活肌理”。比如,陈年喜的矿工诗歌《炸裂志》以“爆破”隐喻命运,王计兵用“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捕捉现代人的生存焦虑,这些意象的提炼早已超越职业本身,直击普遍的人性困境。

  “素人写作”崛起提供了多重镜鉴。从“生活即文本”到“文学即行动”,作者以肉身丈量世界。无论是陈慧在菜场观察人间百态,还是王计兵在送餐间隙捕捉诗意,他们的创作证明:文学不必依赖单一的宏大叙事,日常褶皱里自有惊心动魄。写作者更需走出书斋,让身体成为感知世界的传感器,而非依赖二手经验或想象嫁接。(许旸)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郭 伟:纪录片《寻找冯友兰》的诗意叙事与思想探寻

  • 散仙的快乐:陆压与《封神演义》的隐逸趣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