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最近热播的《仁心俱乐部》真是让人又纠结又上头,一边让人狂嗑CP,一边因专业性不足而饱受争议。在剧中,专业救治场景寥寥无几,关键手术场面近乎缺席,就连本该展现医学专业性的多方会诊,也沦为“患者值不值得手术”的辩论场。五位主角错综复杂的感情线更是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使医院场景沦为了都市情感剧的精致画框。
近年来,国产医疗剧经常被吐槽是“披着医疗外衣谈恋爱”。当女主角在轻摇的慢镜头和激昂的BGM中,奔跑撞进身穿敞怀白大褂的男主怀抱时,医生本应遵守的医院感染防控要求也一并被撞碎了。还有更多的“神操作”也经常引得医生和医学生们纷纷吐槽。而这种“医疗为壳、情感为核”的创作“标配”,正将医疗剧推入国产剧市场的“洼地”。
其实单纯的专业度不足并不可怕,观众也不是非要看硬核的手术纪录片。医疗题材可以通过轻松幽默的方式,描绘医护工作者生活化的一面。但不能因为缺少“专业度”而留下的叙事空白,被夸张的艺术冲突和狗血的荒诞剧情填满。这种过度依赖戏剧化冲突来推动故事发展的做法,不仅无法支撑起医生的形象,还可能误导公众对医疗行业的认知。
其实也有一些破局者给出了创作范式。在电视剧《问心》中,我们看到的是三位心脏中心医生在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业理念的碰撞中,对自我价值的不断修正和在职业道路上的成长。在《关于唐医生的一切》中,我们看到的是年轻医生在推动新型治疗方法的过程中,汇聚同道之人的坚韧与智慧。这些作品都在证明“专业浓度”和“人文温度”根本不冲突,“医疗+”也能治愈观众的精神内耗。
说到底,观众想看的不过是带着消毒水味道的真实人生百态。医疗剧的价值不仅在于普及医学知识,更在于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真实且富有张力的戏剧冲突,让观众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关怀,从而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疗愈。这种专业性与人文性的平衡,正是优秀医疗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
(制作:申婧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