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4月19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核心论坛“光影传薪·乘势而上——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之路专题论坛”在朗园Station准点剧场举办。论坛上,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黄建新、导演薛晓路、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演员颜丙燕四位业界代表,围绕电影的高质量创作与人才培养、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演员表演与行业生态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为中国电影未来十年发展锚定方向。本场论坛由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主持。
4月19日,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之路专题论坛现场。(崔益明/摄)
高质量创作与人才培养:打破同质化困局
论坛开场,女性创作力量成为焦点。曾执导《海洋天堂》《我和我的祖国》的导演薛晓路,以近年涌现的女性导演作品为例,揭示了创作生态的积极变化。“《我穿过风暴》直面家庭暴力,《小小的我》聚焦罕见病群体,这些题材突破传统禁区,展现女性创作者向内自我解剖、向外叩问社会的双重勇气。”她特别提到《热辣滚烫》中贾玲的创作态度:“为电影而进行了高强度训练,这种用生命体验浇灌作品的精神,恰是创作初心的具象化。”尹鸿敏锐捕捉这种趋势背后的价值:“勇敢破套路,才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创作者既要拒绝跟风,更要直面社会真实的褶皱。”
对于青年人才培养,王晓晖抛出“乱拳打死老师傅”的行业观察。他在回顾网络时代的人才孵化路径时指出,刘畅、沙漠等导演在拍摄电影之前都曾涉足网剧,并创作出现象级作品。同时,互联网的试错包容性,让低成本的网络电影成为大鹏等年轻电影人的练兵场。这些都印证了“流媒体是青年导演的垫脚石”。有数据显示,爱奇艺通过“青创计划”扶持的年轻导演中,70%已跨界进入院线电影领域。
黄建新则从产业生态角度补充:“北京集聚了全国7.4%的影视企业、18家上市公司,以及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顶级院校,形成从创意孵化到国际发行的全产业链。”他还提及近年的“北漂”现象:“许多青年创作者从贵州、云南带着剧本‘闯北京’,正是被这种人才、技术、资本密集的生态磁场所吸引。”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环境,使得北京电影产量连续五年占全国总量25%,《流浪地球》《长津湖》等头部作品均诞生于此。
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AI时代的破局之道
人工智能技术引发全场热议。黄建新主张电影人要拥抱新技术,“要学会并存地创作”。他认为,AI技术的发展极大降低了电影制作的成本,让很多年轻创作者有了拍摄自己作品的机会。但他强调,AI技术无法实现在创作上达到“性灵”的哲学境界,“这种境界是在拍摄现场导演和演员激情碰撞后产生的火花,是AI技术无法达到的。”
导演薛晓路以香港电影黄金期为例,揭示工业化对于创作力的释放作用。“《古惑仔之猛龙过江》12天、《东成西就》27天的拍摄周期,证明高效流程与创作激情可以并存。”她对比当下的困境:“如今一部中等成本电影动辄投资8000万,但分账票房仅2000万,这种倒挂迫使创作者转向微短剧。”数据显示,2023年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300亿,6.5万家制作公司中,30%团队正尝试将“竖屏叙事经验”反哺长片创作。
面对业态分化,王晓晖提出“三分天下”论:院线电影坚守《流浪地球》级视听震撼,流媒体主打《隐秘的角落》式情绪陪伴,微短剧满足《家里家外》类即时爽感,构建差异互补的内容生态。黄建新则从时间维度剖析挑战:“进影院意味着4小时综合时间成本,这在与短视频的竞争中处于天然劣势。”他提出“果树效应”理论——创作既需审美引领性,又要让观众“跳一跳够得着”。
演员表演与行业生态:重塑艺术价值坐标系
表演艺术的本质成为本场讨论的高潮。金鸡奖影后颜丙燕痛陈行业乱象,越来越多的观众在观剧时会选择倍速观看,这其实暴露了演员的表演危机。有部分年轻演员在演戏时是“完成型”的,他们可以哭、可以笑,长得也很好看,但是表演不生动,这导致观众可以“倍速”地看,就像看故事大纲一样。这种“结果式表演”正在摧毁影视艺术的根基。
颜丙燕以自身的创作经历为例,强调演员应深入生活,使“笨功夫”的重要性:“若未见过活牛,如何演好农民?”她认为,演员的表演也是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如果只是完成型的,AI也是可以完成的,当演员把心里的东西呈现给观众时,这种表演是到目前为止无法被替代的。”尹鸿教授就此提出“时间争夺战”的观念:“当观众愿意付出时间成本来电影院观看电影,表演必须如《万箭穿心》般每帧皆有情感重量——这正是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
技术冲击下的表演教育亟待变革。薛晓路导演透露,北京电影学院正在推进“文理融合”教学改革:“《哪吒》的导演饺子原是医科学生,《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兼具法学与管理学位,理工背景反而成就了类型片突破。”对于行业生态建设,黄建新认为,作品的优劣是评判中国电影是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优秀的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作品,另一类则跟时代的情绪有关。“两类作品不分高低对错。”黄建新认为,中国电影要想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除了要涌现出像《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样的现象级作品外,还需要创作一大批能真正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优秀作品,这需要中国电影人真正静下心来创作,持续努力,久久为功。
论坛尾声,尹鸿以学者视角展望未来,“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的目标,要求我们把握三个平衡——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的平衡、商业成功与艺术价值的平衡、代际传承与跨界创新的平衡。”从《定军山》到《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国电影走过120年,两个甲子的传承证明——当技术狂飙与人文坚守交织,中国电影终将在世界银幕写下新的东方叙事。(光明网记者崔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