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好书打底,好剧出圈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4-25 10:28

  作者:吴伟琦

  近期,《小巷人家》《北上》《六姊妹》等改编自长篇小说的剧集接连播出,“文学作品托起影视创作”再度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事实上,从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86版《西游记》、87版《红楼梦》,到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83版《射雕英雄传》、95版《神雕侠侣》,再到根据近些年来面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人世间》《繁花》《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根据优秀文学作品改编的剧集一直层出不穷,佳作连连。

  好剧背后有好书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为影视改编提供经典的叙事框架、独具个性的人物和深刻的精神探索。87版电视剧《红楼梦》改编自曹雪芹前八十回的原著,集合了当代红学家的研究成果,至今仍是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文化记忆。据统计,自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以来,超过半数的获奖作品已经被搬上荧屏,如《平凡的世界》《人世间》《北上》等,均凭借原著魅力和优秀改编,收获口碑与市场双赢,彰显文学作品对影视创作的强劲支撑作用。同时,优秀的网络文学也成为影视剧改编的重要来源之一。

  一部好书,是一部好剧的根,深受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能够为影视改编奠定坚实基础。根据作家大米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小巷人家》,剧中邻里相处的温情细节、代际沟通的细腻刻画,均源于原著对日常生活的真实描摹。观众不仅能在剧中看到熟悉的市井场景与烟火人家,更能感受到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与奋斗的姿态。文学的魅力还体现在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上。根据作家伊北长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六姊妹》,通过刻画女性群像,真实展现普通女性在婚姻、事业与家庭中的挣扎与坚守。该剧摒弃戏剧性的情节反转,以真挚的情感引发观众共鸣,剧中人物的命运轨迹,正是现实中无数女性成长历程的缩影。改编自作家亦舒同名长篇小说的电视剧《玫瑰的故事》,则展现了文学改编在当代语境下的焕新表达。原著中情感炽烈的年轻女性黄玫瑰,剧中除了保留其个性魅力,还新增职场成长线,通过展现其打拼事业的历程,强化角色的独立意识与自主精神,更契合当下都市女性的价值追求与身份认同。

  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原本就拥有深厚的读者基础,一旦被改编成影视剧,便具备先天的热度和吸引观众关注的优势。原著的读者往往是第一批追剧人,他们往往对改编的影视作品充满热切期待,又熟悉故事和人物,愿意主动在社交平台上推荐、讨论影视作品,为剧集积累了口碑和关注度。

  好剧离不开好改编

  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并非用影像和声音等工具对原作进行简单“翻译”,而是一场叙事的重构与审美的再创。面对长篇小说中多人物、多线索的复杂结构,影视创作往往需要删繁就简、聚焦主线,以适应当下快节奏社会中观众的观看习惯。例如改编自徐则臣获茅盾文学奖小说的电视剧《北上》,便是这样一场“取舍有道”的尝试。徐则臣谈及《北上》的影视改编时曾表示:“它的结构和故事在影视上的转换难度非常大,但改编成电视剧这件事本身我是赞同的,因为小说需要借助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传播。”《北上》原著构建了历史与现实双线交织的宏大叙事,以大运河百年变迁映照时代变迁与文化流传。剧集调整为单线展开,聚焦“花街六子”的成长故事与情感经历,更符合大众的欣赏趣味。在人物处理上,也采用更直观的处理方式,使故事更容易被接受。虽然有诸多删减,但剧集保留了原著中关于成长、时代等精神内核。

  小说中的人物常借助细腻的心理描写与内心独白完成形象塑造,影视改编则需用镜头语言、表演细节和视听节奏来完成这一“转译”。改编自金宇澄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的电视剧《繁花》,主创团队删减原著中多条人物支线,聚焦阿宝的成长过程与心理历程。导演王家卫用鲜明的美学风格,凸显这一角色在时代洪流中的信义、情谊与自我抉择交织产生的张力。剧中对李李的改编也更贴合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与价值判断。原著中,她因命运坎坷最终出家,而剧集保留其隐忍果敢的性格特质,将其设定为掌控饭店“至真园”的关键人物,赋予角色新的内涵。

  此外,文学通过语言文字传达的意境和神韵,改编时也需要用影视语言呈现出来。这种从“读”到“看”、从想象到直观的跨媒介表达,是文学改编影视的关键。

  剧集《我的阿勒泰》改编自作家李娟的散文集。原作侧重个人体验与细腻感悟,情节性较弱。如何将散文改编为影视作品?导演滕丛丛认为,“还原散文的世界观”是最重要的。为了更好地通过故事呈现散文自由随心的特点,剧集改编时虚构了男主人公“巴太”一角,作为女主人公李文秀成长的见证者。剧中,二人一起策马驰骋以及众人草原赶集等场景,搭配温暖色调与细腻传神的镜头,生动呈现人与自然的诗意联结。巴太为救李文秀忍痛射杀爱马的情节,在光影与音乐渲染下成为剧中高潮,成功将散文的气质和精魂转化为影像语言,呈现出作者李娟在书中所表达的精神内核:“我们见过物质世界之后,开始往内心寻求安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的方式丰富多样。既有《人世间》那样高度还原原著主题思想与叙事框架的“忠实型”改编;也有《我的阿勒泰》《繁花》那样在保留部分人物或情境基础上,讲述新故事的“演绎型”改编;还有像《玫瑰的故事》那样通过改写人物命运、调整时空背景,以契合当代审美的“重构型”改编;像《风吹半夏》那样将文学元素嵌入类型剧结构,以全新题材重塑原著精神的“融合型”改编,也屡见不鲜。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原著的思想精髓,并以视听语言有效转化成叙事张力,让文学通过影像焕发新的生命力。

  好剧热播带火好书

  影视作品的热播也常常助力文学作品“破圈”传播,带动读者对原著的再关注与再阅读。更重要的是,影视剧通过具象化的表达方式,拓宽了文学作品的接受面,使原本局限在特定读者圈层中的经典文本被更多人认识和理解;一些阅读门槛相对较高的作品,也因影像化而变得更容易共情,从而延长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激发更广泛的文化讨论。

  文学与影视的交融不断碰撞出耀眼火花。数据显示,《六姊妹》开播后,原著迅速登上微信读书小说榜榜首,京东图书销量大幅增长,豆瓣阅读量突破600万;《繁花》热播期间,图书销量在京东平台环比增长超4倍;《人世间》播出后,原著在京东的销量达到播出前的18倍;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因剧集“破圈”,单日销量最高突破5万册,不仅带火作者李娟的其他作品,也带动阿勒泰地区文旅热度飙升。影视作品的热播为原著文学作品拓宽了传播渠道,延长了生命周期。

  从文字到镜头,从纸页到荧屏,文学与影视的双向奔赴正在不断拓宽艺术表现的维度和空间。这一互动不仅延续了文学作品的精神气质,也推动了视听语言的丰富革新。随着更多创作者加入这一跨媒介的创作探索,文学与影视的互动还将激发出更多可能。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 周才庶:从《我的后半生》看“后半生”叙事的浮与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