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创作怪象:“磨刀”变“磨柴”,挣扎走到黑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创作怪象:“磨刀”变“磨柴”,挣扎走到黑

来源:艺评空间2025-04-27 10:17

  作者:许 勉

  今天谈谈戏剧创作中的“磨柴”现象。

  “磨柴”相对于“磨刀”,是我的生造。我们都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磨柴”则指的是刀钝,柴也没架好,耽搁工夫了,不得不“磨柴”。当然,此现象还有很多你能想象到的比喻,这里就不注水骗稿费了。总之,这是一个蛮——有——张——力的词。

  不知从何时起,“数易其稿”“改了二十余稿”成为宣推剧目的“正能量”。这本没什么可说的,但说的人多了,于是便似乎隐隐有了“正能量”。大概是正心诚意的意思吧,没毛病。但,也有可能,其实是准备不足,赶任务,没想明白,硬把“磨刀”的功夫变成了“磨柴”,最后好木料成了“打狗棒”、好布料成了“百衲衣”,效果相当明显。

  “磨刀”变“磨柴”,挣扎走到黑,令人哭笑不得,更成为当前戏剧创作当中的一个痛点、难点和堵点。积淤久矣,三言两语,轻言破解,未免狂妄,就当吐槽吧。

  积极主动地持续打磨作品,历来是催生优秀作品必不可少的环节。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有《石头记》,柳青在长安县皇甫村蹲点十四年而成《创业史》……沉潜数年,甚至数十年,去深扎体验、反复打磨而成就经典作品,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

  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创作背景和环境当中,却可能成为持续的“灾难”,过程耗费了人力物力,而最终的呈现结果也往往成为不忍目睹的“事故现场”。

  其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类型——

  一是图纸草率。立项部门、实施院团所规划的创作选题、目标任务不贴合实际,不顾剧种是否适配、不顾自身传统与特色、不顾同质化生产“卷”的事实,唯题材、唯主题,直接“套马设鞍”,强行上马,结果驾驭不住,闹成了“驯马进城”,只好横冲直撞。

  二是地基不牢。既然立项,就要完成任务,自然要赶紧搭班建组。但是,图纸已然先天不足,哪怕努力找合适的主创,仓促命题之下,生活体验和艺术感觉也不是临时的、走马观花式的创作采风所能找到的。情况好一些的,是创作者原先有所积累和储备,倒也能搭起故事的架子,甚至不乏挖掘的新意和亮点,但这大多较为偶然,几乎全靠运气;情况糟糕的,往往就成了素材的堆砌、事件的罗列和人物的串联,属于人的性格心理、情感逻辑和属于情节的合理性、戏剧性几乎没有,加上“命题指示”下的“任务要求”,主观人为、陡然拔高的高词大调取代了客观情理发展出的“高潮”与“深刻”,重重砸在屋顶上。

  三是找补拆借。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图纸不行,剧本勉强,自然地基也不会牢固。但是,砖瓦水泥都来了,施工队也忙碌起来了,已经在做的事情,总不能自己打脸吧?更何况,有的项目本就视之为“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且另说,有时确实能够给院团改善生存状况、给演职人员增加收入提供一定的“营养津贴”,那就继续吧,在二度创作上努力地拆借找补。如果时间还够,主观上也并未松懈,有的努力大刀阔斧,咬咬牙,狠狠心,倒也可能越改越好。但是,大多数情况,往往是时间紧、任务重、人员疲惫,主客观都不允许,不可能提供越改越好的条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诸如此类的问题,尤以主题创作为甚,且早已被业内和观众所诟病。我并不反对主题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计划性创作生产机制,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相当明显,而且文艺史上也不乏由“命题作文”成就经典或者经典是被“逼”出来的例子。在我们将文艺视为精神文化阵地,同时倡导“双效统一”的价值引导下,主题创作相当必要和重要。

  问题在于,某些以评奖节点、重大时间为对标的任务导向,或者急功近利的兑现意图,正在将本应严密论证的项目、本应潜心静气的创作行为逼上“赶赶赶”的不罢不休当中。准备不足的“赶鸭子上架”,稍有准备的则算是“套马设鞍”,一番操作下来,有的创作者经常陷入“高更三问”的境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个问题很复杂,有创作环境因素、资源调配机制的原因,也有院团自身的实际考量,还有创作人才队伍、主创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原因。我们很难简单地将板子打在哪个具体环节或某个人身上,更不愿意臆断某些创作动机或其他主观因素的制约,很多时候都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我们又有必要提醒:你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前些天,罗周编剧作品展演系列活动在京举办,“罗周现象”再度引发关注和热议。从2010年前后至今,罗周创作了各类戏剧作品共计140余部,110余部被搬上了舞台,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成功率。其中,圈里人都知道,其实很多作品也是主题创作、是命题作文。她的成功,跟她长达十年的、扎实的古典文学研究储备是分不开的,跟她自身的天才因素也是分不开的。概括来说,她的完成度、成功率是有准备的。

  但是,对于全国范围的戏剧创作来说,这样的人才是稀缺的,其出现带有偶然性。更实际的情况是,大多数文艺院团必须面对客观的有限条件和可能制约,去联系协调合适的创作团队,去尽量细致地论证规划、磨合推动创作,去统筹安排资金、时间和提出适合于自身艺术风格表达的要求。同样地,对于创作任务,主创到底行不行、接不接,跟院团或任务单位之间的价值意图、艺术观念是否达成一致,时间安排是否能够协调一致,等等,都需要统筹到一个合乎艺术规律的盘子里,否则只会造成开始于“兵荒马乱”、结束于“马乱兵慌”,而过程就成了开头所说的“磨柴”现象。身累,心累,最后是观众累。

  应该说,近些年来不少院团逐渐强化了创作生产前期论证、中期打磨的过程把控,就机制和形式来讲,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个过程有时并没有真正实现“把控”。原因有二:一是如前所说,已经对标某些任务节点的图纸设计和地基框架,实在是难以返工,哪怕论证过程有合理的意见或建议,也只好继续推进下去;二是参与论证、提供参谋的一些专家不能实事求是,并未尽到责任,而只是将之视为“站站台”“背背书”和“走个形式”。

  这样一来,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当艺术规律逐渐让位于不能贴近实际的任务导向,当创作逐渐成为一种“挣扎走到黑”的疲态惯性,当大幕拉开的那一刻,观众只能眼前一黑。(许 勉)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詹 丹:一本生活与心灵之书的作文年选

  • 闫 伟 李慧敏:一堂“大语文课”的进阶之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