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有些鸟是关不住的——简评北京人艺新版《风雪夜归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有些鸟是关不住的——简评北京人艺新版《风雪夜归人》

来源:艺评空间2025-05-13 13:33

  作者:宋宝珍

  “有些鸟是注定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上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这是斯蒂芬·金的小说《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话语。关于爱情、自由、梦想、尊严,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却注定找不到终极答案。

  1942年,25岁的吴祖光创作了话剧《风雪夜归人》,此剧的故事并不复杂:权贵苏大人的四姨太玉春出身青楼,她爱上了府上唱堂会的男旦莲生,一曲《思凡》撩拨了心弦,一出《红拂》打开了心结,二人惺惺相惜,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决定抛开各自的金丝笼,携手走向自由的天地。然而东风恶,欢情薄,20年的天各一涯,尘世风沙,没能割断他们的情思,风雪之夜,他们相向奔赴,终在白雪茫茫的夤夜找到了灵魂的皈依之处。

有些鸟是关不住的——简评北京人艺新版《风雪夜归人》

1957年《风雪夜归人》说明书。(图片源于网络)

  1944年《风雪夜归人》在重庆持续公演,周恩来曾到场看过7遍。自其问世以来,被改编过戏曲、电影、电视剧,1983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版,2015年国家大剧院演出版,都曾引发过观剧热潮。北京人艺早在1957年就曾演出此剧,这一次全新改版,戏曲演员与话剧演员同台竞技,共同演绎了一曲缠绵悱恻、凄美幽婉的心曲,创造出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意。

  《风雪夜归人》之所以久演不衰,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就在于它涉及了人类悬而未决的哲学命题:人应当怎样活,活成个什么样就不算人了,怎样活着才有尊严、有意义?

  莲生作为当红名伶,被师兄李容生羡慕,被乡邻王新贵求助,帮街坊马大婶解难,他似乎也有过短暂的满足,但是改变不了卑微的戏子身份,他是供别人消遣的玩物,是一个被角色罩住的傀儡。玉春看起来身处荣华,苏大人并非凶神恶煞,但是她深知自己不过是笼中鸟、网中鱼。当一个人的生命在刻板和僵化中周而复始、毫无新意的时候,内心将被空虚吞噬。也许正是相通的命运、相似的处境、相合的心思,让玉春和莲生走到了一起。他们相约出走,这种行为,是对过往人生方式的否定,是对被规约的生命的反叛,也是对未知世界的强烈憧憬,作为活人他们不甘心被拘囿被限定。这种追寻终以失败告终,大雪掩埋了他们的身影,但是正如莲生所言,“我将来也许会穷死,会冻死,会饿死,可是我会快活一辈子”。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决定本质,但是,玉春和莲生的生命本质,却在更高意义上显示了人性价值,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有尊严地活着,在追求美好与自由的希望中活着,不自由,毋宁死。剧中人物的毁灭并非彻底的失败,而是通过精神觉醒达成对现实压迫的反抗与超越。莲生的赴死与玉春的追寻在悲剧中形成决绝的抗争力量,体现出身体毁灭而精神不灭的诗学理念。就此而言,他们以生命的回响,击穿了苏大人、徐大人蝇营狗苟的庸俗现实,抛却了王新贵、绿枝们患得患失的世俗利益。戏剧结尾处,皑皑白雪退去了阴冷,两个自由的灵魂如梁祝化蝶般翩翩起舞,这个世界的暖色终究属于那些有精神追求的人。

  此剧并不追求现实主义的真实再现,而是追求带有唯美主义色彩的诗化意象。莲生的人设超越了卑微戏子、成败得失的伦理评判,玉春的人设也超越了青楼女子、大户小妾的世俗偏见,甚至他们的私奔故事也有了某种象征和隐喻。在这一版演出所传达的寓意里,他们追求自由的心是高贵的,他们为此而赴死的精神是崇高的,这是一对璧人,不是他们选择了肆意任性,自蹈死地,而是这个世界根本配不上他们。

有些鸟是关不住的——简评北京人艺新版《风雪夜归人》

北京人艺新版《风雪夜归人》莲生与玉春。(图片源于网络)

  《风雪夜归人》在话剧民族化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话剧民族化并非简单等同于戏曲化,但这部话剧却是离不开戏曲的。莲生与玉春因戏生情,人生如戏,他们却要把生命投放在有意味的情境中。导演闫锐对戏曲艺术十分熟稔,这为他建立新的舞台风范奠定了基础。昆曲武生刘恒自带功法扮演莲生,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之中,自是多出了一种戏曲之美,他作为名伶的亮相段落,融入京剧生行的台步、云手等提纯动作,他与玉春“后花园夜话”场景,两人缠绕长绸缓步走圆场,以戏曲的环形调度外化了内心的情感涟漪。玉春的形体动作设计,既有青衣的端庄稳重,如静立时兰花指微扣,又暗含花衫的活泼灵动,如为莲生别花时婀娜的身段,展现了她的神情和仪态之美。昆曲元素与现代话剧在剧中有机融合,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韵味,又照应了现代观众审美。导演并非简单搬用戏曲程式,而是对戏曲“写意本质”进行创造性转化:以程式动作为载体实现精神提纯、以曲牌韵律为骨骼实现情绪外化、以行当思维为镜鉴细化表现人性,最终实现传统戏韵与现代剧思的融合,既保留了原著的抒情底蕴,又丰富了话剧民族化的舞台语汇。

  这一版演出追求着中国式的意象之美和诗情画意,追求典雅、含蓄、蕴藉、凄婉的传统美学旨趣。此剧的戏剧节奏是舒缓的,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里,导演偏偏要按下节拍,让戏剧节奏慢下来,让人们回到“从前慢”的环境里,慢慢舒展卷曲的心事,慢慢打开闭锁的空间,这种慢不仅是一种叙事的姿态,也是一种美学的韵致。

  剧中的舞美设计从中国传统戏曲中汲取灵感,采用一桌二椅、轻薄帘幕、倒悬树枝、围栏、月亮门等元素,营造出简洁、质朴的舞台空间,突出了中国传统空灵却蕴藉的审美特点。“风雪”作为贯穿全剧的核心意象,给人一种“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意象,它既是北国寒冬的自然景观,更是剧中人冰清玉洁的精神隐喻,象征社会压迫的冷酷、人性净化的力量以及悲剧人生的宿命。序幕与尾声的“大雪”也隐含着对罪恶的荡涤与对清白世界的呼唤。海棠花作为玉春与莲生情感的见证,是娇艳、脆弱、易碎的象征,海棠的短暂绚烂与迅速凋零,暗喻玉春和莲生幻梦的破灭与生命的归程,表现出“刹那即永恒”的古典美学意蕴。

  戏剧布景中反复出现的帘幕,变换出各种厚薄不一、层次分明、形态各异的造型,时而像凝冻的雪空,时而像漂浮的梦影,时而像海棠的花丛,时而像压抑的云翳,时而像戏班里的帷幕层层,时而像闺阁里的心事重重……令人情不自禁想到很多古诗词,“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门掩黄昏,无计归春住”“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导演把握了收与放、动与静、浊与清、梦与醒的人生的辩证性,以具象化、诗意化的情境再现,达成与剧中人物心境的融通,呈现出水墨画般的空濛意境。

  总之,《风雪夜归人》强化了爱情与自由这一叙事主题,将“凄美”与“静穆”作为核心基调,注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了经典,展现了其持久的艺术魅力。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文联特约评论家)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刘上生:宝黛之恋“情”“理”矛盾的艺术处理

  • 戏曲微短剧:中华戏曲创新传播的新范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