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风杀》:将好故事讲到底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大风杀》:将好故事讲到底

来源:文汇报2025-05-14 09:36

  作者:黄昱宁

  如今的影评已经很难不受到票房或者社交媒体评分的干扰——那些来自别人的反应,会让人怀疑自己跟他们看的,究竟是不是同一部片子。从去年的《老枪》到今年的《大风杀》,都是让我忍不住要对着空旷的观众席(宛如面对风车的堂吉诃德)喊一声“好”的片子。也许它们都因为某种正在消逝的审美趣味而站不上时代的浪头,但趣味这玩意儿终究是一个循环。浪潮冲刷过一轮之后,重新被卷回沙滩的一定是质地精良而独特的作品,我相信《大风杀》会在里面。

《大风杀》:将好故事讲到底

  那就排除干扰,看看《大风杀》好在哪里。

  有人说好在剪辑节奏利落硬朗,好在影像和音效的表达风格化。都对,但都没说到关键之处:《大风杀》讲了一个结结实实的好故事,并且元气充沛,将高强度高水准的状态一直进行到底。

  故事的时间设定在经济秩序处于变革进行时、全面禁枪即将实施的1995年,空间的设置则更为刁钻:人口稀少、警力匮乏的西北小镇茫崖,被四十几个悍匪占领。他们切断对外的通讯(在没有手机的时代要做到这一点比现在容易),是因为有一大笔钱分散藏在小镇各处,需要赶在大风刮起(沙尘暴)之前按图索骥,携款远逃。这是西部片、犯罪片甚至悬疑推理片最典型的封闭环境模式。

  与世隔绝,风声呼啸,窗户上的剪影,被铁丝勒住的脑袋上露出的惊恐的眼睛。我们随手就能在《七武士》(1954,黑泽明)、《八恶人》(2015,昆汀·塔伦蒂诺)、《双旗镇刀客》(1991,何平)甚至《捕鼠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舞台剧)的封闭空间里,找到类似的氛围和元素。很多人在片中看出向《让子弹飞》致敬的痕迹,但我觉得至少在前半部分,《大风杀》更像当年的《无人区》——那是宁浩的作品里我最喜欢的一部。

  小镇派出所出去送信的警察给“原样”送回,头上有弹孔,胸前挂着对讲机——匪首在交响乐中向警方叫嚣,更是向一众手下以及小镇里的百姓喊话:“我先办我的事儿,你管好你的人。”

  力量对比的悬殊清清楚楚:派出所里只剩下三名警察,其中一老一少缺乏战斗力,唯一有军事经验的夏然(退伍老兵)又背负着当年战场上整支队伍只剩他一人的心理阴影。此外,还有一个因为纠纷被暂时拘留的牧民多杰。几乎从所有角度看,胜负都没有悬念。

  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确实还存在一个几率非常小的角度:等待对方黑吃黑。夏然知道自己不是超级英雄,惟一的机会是敌人的内讧,所以,在直面匪首赵北山时,那一句灵魂拷问就是他手里惟一的牌:

  “你就这么肯定他们会救你?”

  辛柏青饰演的赵北山,在这场戏里的微表情与台词的搭配,到了如有神助的地步。那微妙的、不易觉察的“心头一虚”,流露出赵北山深藏于肺腑的恐惧。是的,匪帮的内讧不仅可能——而且已经发生。

  编剧为内讧设定的先决条件是合理并且反讽的:赵北山入狱三年,以假死计越狱(这回致敬的显然是《基督山伯爵》),药量却不小心翻了两倍。所以全片第一场戏就是匪帮找来医生救大哥,心电图刚恢复一点儿生机,医生就被迅速杀害——快得不同寻常。你可以说这是灭口,也可以多少窥见匪帮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也许,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大哥能活过来?

  至此,匪帮的结构渐渐在我们眼前复杂起来。编导刻画得很简洁也很耐心,无一处闲笔:早在大哥昏迷时就跳出来当出头鸟的“叛徒”曲马多,当然被第一个干掉,但通过这一回图穷匕见,几个头目互相之间也看清了心思,知道大哥的凝聚力已经今非昔比。新一代的“匪徒”更像是项目制的雇佣军,不再甘心接受层级森严、“按月领工资”的管理模式。

  赵北山的老婆李红,原本想“去深圳”远走高飞,被匪帮胁迫交出记录藏钱地点的账本。自始至终,她都是这场利益之争的局外人:她不站赵北山也不站他那些兄弟,她要的不是钱,是自由——不自由,毋宁死。也正是这一缕“不和谐音”,最终变成了促使事件转折、改变力量对比的一枚炸弹。

  旁观的“群众”里也不乏想趁乱渔利的。洗浴城老板挖出一笔钱,当作投名状来要求入股。赵北山一脸鄙夷,要老板说说他想投奔的“大哥”究竟叫什么名字。老板自作聪明,先说大哥肯定不是曲马多,旋即说那是一个叫“会计”的人。此言一出,赵北山和“会计”同时变脸,前者证实了自己的江湖威名不复存在,权力早已架空,后者则预感到这句话即将为他引来杀身之祸。

  “会计”终究没逃过这一劫,但他临终前要狙击手“舌头”捎给老大的话,道出了赵北山真正的困境:

  “里面三年,外面恨不得过了三十年,现在谁都不能信了。”

  波谲云诡之间,新的平衡很快达成:偌大一个匪帮,真正对赵北山忠诚的只有“灰狼”和“舌头”,所以正反双方的核心人数之比,其实是一个幽默的平局。

  我们完全可以预见,再经过几轮攻守转换、战损消耗,决战必然发生在夏然与北山之间。他们互为猫鼠,彼此封锁,形成的正是本片英文标题所指涉的结构:Trapped,困局。

  如是,本片的主旨早已从类型片的警匪对决,演变成在设定的极端环境中对权力结构的隐喻与拆解。不少人因为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把《大风杀》看成是90年代经济转型期的镜像,我觉得这固然没有错,却未必需要如此拘泥。

  古今中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基于复杂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困兽犹斗。封闭环境里的一群人可以形成千变万化的排列组合——《大风杀》的好,是在两个多小时里,以很高的叙事效率,在这些组合里选择、推演、拼接,继而生长出一个血肉丰满的故事。

  我们当然可以在这个故事里看到各种各样的现实镜像,大到国际风云,小到办公室政治。

  如果阅片量足够多,那《大风杀》这样用类型片外衣包裹文艺隐喻内核的故事肯定也算不上新鲜事物。让我印象更深刻的其实是它的完成度,是编导将一个好故事讲到底的能力。

  无论是镜头的调度、剪接的节奏还是近年在电影中少见的表演状态和台词质量,都是那么饱满,那么自信。尤其是对话的“咬合度”和台词中携带的“单位信息量”,都是国产片里少见的——这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其理解门槛。

  主创们个个都知道这部戏要的是什么,能做到什么地步,这种坚决的态度贯彻在每一个细节里。这个其实很文艺的故事并不显得有多“装”,因为这个故事里铺满了“戏肉”,人物没有时间盘桓、叹息,导演也没有时间多给空镜头。

  比方说,众所周知,在国产片里,好人通常比坏人更难写,更容易落入窠臼,但《大风杀》里的两个好人,两种牺牲,都努力站在了窠臼之外。

  老警察左罗落入匪窝,听到闯入隔壁的夏然暴露行迹、正在遭受围捕的消息,便用孱弱的身躯拖住赵北山的时间。在那一刻他原本黯淡的眼神突然发亮,佯装要回答对方最关心的问题(“你们有没有增援?”),但他说出口的,却是必然换来一枪的“扯闲篇”:

  “好好的人,为什么要做贼?”

  这一刻,我仿佛听出了《落水狗》或者《低俗小说》(昆汀·塔伦蒂诺)的调调。

  小警察简宁中弹,临终执念的是“如果枪口还指着他就不会是这样”以及“我是不是要死了?”。

  “是的,”夏然哽咽着说。

  “你可真会安慰人。”

  这些对英雄的塑造,都是反常规,反套路的,它坚决地放大了英雄生而为“人”的那一面,让警察的平凡、无助与其行为本身,构成动人的反差。

  关于《大风杀》后半段的剧情逻辑是否有明显的瑕疵,坊间存在争议。对此,我想说的有两点:

  首先,在我看来,影片中所有的人物行为逻辑都有明晰的发展线条,也都有扎实的文本铺垫。比如说,赵北山为什么会在已经挖出大部分钱款的情况下,还下达“攻打派出所”的命令?真的只是为了抢回搁在派出所的两笔钱吗?

  当然不是。此时的赵北山,最关心的问题已经从“到哪里找钱”变成了“我还是不是大哥”,或者“队伍还好不好带”的问题。他的如意算盘是,通过主动发起一次“战役”,在聚拢人心、清除异己甚或借刀杀人之间,他总能达成一两项KPI。只不过,不出“会计”所料,这三年的牢坐下来,世界变了,人心也变了。雇佣兵们再也不会对大哥的PUA言听计从了。

  同理,李红的结局也好,那场席卷了人和钱的大风也罢,前面都埋着工工整整的伏线,遵循着纹丝不乱的戏剧节拍。我没有看到哪一场戏、哪一个人物是荡在半空中的。作为编导的大银幕首作,能达到这样的成熟度,不容易。

  其次,还想多说一句的是,在我看来,评判一部文艺作品的逻辑是否成立,是要从两种维度来同时考虑的:现实逻辑与戏剧逻辑。两者有统一但也有互相抵牾之处。一般而言,后者如果能在设定条件下完美闭合,则其重要性往往大于前者。

  如果把这两种逻辑看成两幅图像,那么,在一定的精度之内,它们可以做到一致且平衡——《大风杀》就 属于这一类。如果你一定要把精度同时调高,超过合理范围,再来寻求两者之间的高度统一,那就既没必要,也无可能了。

  举个例子,在戏剧逻辑中,片中把钱埋在小镇各处的设定是整部戏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也是大体符合现实可能性的情节——毕竟这个小镇行将废弃,人口也不多。但是,如果你非要在看完整个故事之后追问一句“难道这三年里老百姓自己不会无意中挖出来吗?”,那我只能认为,这是看不懂戏——也不想看懂戏的“何患无辞”。很大程度上,这是在用“票房成败论”来倒推电影的缺陷(并不是说这部电影没有缺陷的意思),有点像赵北山那句意味深长的词儿:

  “我不在乎命,也不在乎钱,我根本不知道我在乎什么,我甚至都不在乎我不知道。”

  (作者系翻译家、作家,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刘上生:宝黛之恋“情”“理”矛盾的艺术处理

  • 戏曲微短剧:中华戏曲创新传播的新范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