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林海宁
年轻观众通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认为“央视综艺节目不如卫视好看”,嫌弃央视的综艺过于“合家欢”,语言风格直白,甚至带有“煽情”元素,东北文化中“热情直爽、喜欢热闹”的特质比较明显,更接近中老年观众,尤其是偏爱传统综艺形式群体的喜好。相比之下,卫视或网络平台的综艺节目更加“解压、放松”,节目多有流量明星参与,擅长制造热度话题,内容偏向感官刺激、情绪释放,不需要太多深度思考。这种“好不好看”的判断,既与节目形态的娱乐性、话题性相关,也和观众的年龄层、审美偏好、文化需求密切相连。
并非能力的差异,只因定位的不同
第一,是定位与使命的不同。
央视:主流价值优先,娱乐性需服务于社会功能。作为国家媒体,央视的核心使命是传播主流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承担社会教育功能。即使是综艺节目,也需要兼顾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节目,本质是通过娱乐形式传递文化内涵,而非单纯追求“好看”。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可能让部分观众觉得“不够轻松”“有压力”,尤其是习惯纯娱乐内容的年轻群体。
卫视:市场化导向,娱乐性是核心竞争力。卫视尤其是一线卫视,以收视率和商业利益为驱动,节目设计更注重“即时快感”,多偏向激烈的竞技冲突(如《歌手》的淘汰制)、明星八卦(如真人秀的“人设”炒作)、感官刺激(如舞台特效、游戏闯关)等等。这些元素更符合大众对“好看”的直观定义:轻松、刺激、有话题性。
第二,是内容模式的差别。
央视:重文化深度,轻感官刺激。央视的王牌综艺多聚焦文化、历史、公益等“厚重”主题。例如,《中国诗词大会》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文化储备才能产生共鸣,答题环节的紧张感远不及卫视竞技节目的淘汰压力;《朗读者》以“访谈+朗读”为主,节奏舒缓,情感内敛,更适合静下来品味,而非“下饭综艺”。这类节目对观众的“参与门槛”要求较高,年轻群体可能觉得“不够热闹”“没爆点”。
卫视:重娱乐爆点,轻内涵深度。卫视擅长打造“快消型”内容,要么模式简单直接:《蒙面唱将猜猜猜》的“猜身份”、《跨界歌王》的“明星跨界”,核心卖点一目了然,不需要复杂的逻辑铺垫;要么冲突感强:《中国好声音》的导师抢人、《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姐姐们的竞争”,通过制造矛盾和话题吸引眼球;要么感官体验优先,启用顶级舞美(如《歌手》的舞台特效)、流量明星(如偶像团体加盟),通过视觉、听觉和话题性刺激观众神经。
第三,是受众群体的区分。
央视:服务全年龄段,难以精准讨好年轻观众。央视的受众覆盖老、中、青三代,尤其是中老年观众占比更高,节目需要兼顾不同年龄层的审美。例如《星光大道》既有通俗歌曲,也有传统戏曲,风格偏向“合家欢”,但对Z世代而言可能显得“老套”“不够潮”。
卫视:深耕年轻市场,擅长“网感”表达。卫视节目大量使用网络热梗、流量明星、二次元元素(如虚拟偶像加盟),甚至直接与视频平台合作,内容更贴近年轻人的社交语境。例如:《今晚不加班》通过脱口秀+明星吐槽,语言犀利、梗密集,符合年轻人对“爽感”和“解压”的需求;《这!就是街舞》采用街舞文化+明星队长,用潮流文化吸引年轻受众,甚至反向输出到央视,如央视后来推出《舞出我精彩》。
第四,是创新尺度的迥异。
央视:求稳为主,创新受限于政策与框架。央视作为“国家队”,节目需要接受更严格的审核,避免出现价值观偏差或争议内容。因此,其创新往往是“改良式”而非“颠覆式”。《央视boys带货》《端午奇妙游》等“破圈”节目,以及近两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突破,证明央视并非缺乏创新能力,而是创新频率和尺度受限于定位。
卫视:市场化竞争倒逼创新,敢于“试错”。卫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不断推出新形式吸引观众,即使失败也能快速迭代。从《爸爸去哪儿》的亲子真人秀,到《向往的生活》的慢综艺,再到《密室大逃脱》的沉浸式体验,卫视通过“模式引进+本土化改造”,持续引领综艺潮流,甚至允许存在一定争议性内容(如明星“黑料”炒作、节目规则漏洞),以换取话题度和收视率。
第五,是社交属性的强弱。
央视:以电视端为主,社交传播较弱。央视节目主要通过电视播出,虽然也有央视频等网络平台同步,但互动性较弱。年轻观众习惯在社交媒体上讨论节目,而很少有央视节目能让观众自发产出表情包、制作二创内容。
卫视:台网联动,强化“参与感”。卫视节目从策划阶段就考虑网络传播,例如:《偶像练习生》设置全民投票,“观众可以决定选手命运”;《吐槽大会》的明星互怼金句等。这种“让观众有存在感”的设计,让卫视节目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裂变传播,形成“现象级”效应。
没有绝对的“好看”,只有需求的匹配
央视与卫视的综艺节目差异,本质是“文化担当”与“市场效率”的分工,是娱乐需求与文化需求的差异。如果你追求轻松解压、感官刺激、明星八卦,卫视的快消型综艺更符合期待;如果你希望通过节目获得知识、思考或情感共鸣,央视的文化类综艺可能更有价值。
近年来,央视也在尝试“破圈”,例如《国家宝藏》的年轻化表达、《央young之夏》的主持人跨界唱跳,试图在主流价值与娱乐性之间找到平衡。而卫视在过度娱乐化后,也开始向文化领域延伸,如东方卫视《斯文江南》、湖南卫视《中国婚礼》。
两者的边界正在模糊,但核心定位的差异,仍会让观众产生不同的“好看”标准。当“好看”与“有意义”形成共振,收视率自然会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最终,两者的差异不应是“优劣”之分,而应是中国综艺生态中“价值引领”与“市场活力”的互补——正如《经典咏流传》的文化厚度与《歌手》的视听体验,共同构成了观众的多元选择。(林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