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包银山
无论搞创作还是做评论,有一个积极健康的氛围十分重要。所以,我们现在强调“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这里讲的“抓环境”,实际就是抓氛围建设。
对于文艺评论而言,什么是好的氛围呢?11年前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曾对此作出了深刻阐述。具体说来,评论家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作家艺术家要敢于面对批评自己作品短处的批评家,以敬重之心待之,乐于接受批评。
毋庸置疑,十余年来,我们的文艺评论环境有了显著改善。但是,文艺评论缺乏“批评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那么,为什么评论家不敢于批评?我认为还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机制,或者说机制不完善,光一般性的号召倡导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管用的机制来予以落实到位。
现在批评味较浓的是在社交媒体上,可以说毫不留情,为什么?因为隔着屏互不认识,可以大胆批评,这就是一种回避机制,对作品批评和挑毛病时熟人、周围人要回避。目前在评论工作中大量存在着作者与评论者往往都是熟人,甚至是作者自己找的熟人评论,这种情况下能批评出“批评味”吗?
抹不开面子也是少了“批评味”的原因之一。大家都在一个圈子里,抬头不见低头见,怎么办?因此,应建立与当事人不在一个现场、相互分开的评论机制。这一点很重要,毕竟面对面批评,一般人很难做到,被批评者也不容易接受。这时要有由重点项目主管方(或者委托第三方)组织听取评论意见、再匿名转述给创作者的机制。避免因抹不开面子而隔靴搔痒、吹捧多批评少。
当前文艺评论工作还存在一个很尴尬的现象,即评论滞后于创作,评论大多是作品正式问世之后的“事后评”。这种评论的目的不言自明,或是为了多卖些书(票房),或是为了参加评奖,因此,组织评论就是借你嘴吹捧,而很大程度上不是让你挑毛病。这一点作者、评论者和组织方都心知肚明。针对这一情况,要真正建立起批评前置的机制。中国作协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还有内蒙古文联组织的文学精品工程,采用了作品出版之前组织专家研讨的模式,研讨的目的是真正指出作品存在的问题,以方便作者及时修改完善。在这样的语境下,评论家才更加敢于说真话,指出实际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另外,评论稿酬普遍较低是目前客观存在的一个问题。尽管我们坚决反对奉行“红包厚度决定评论高度”,但要有与评论家付出的智慧和劳动相匹配的报酬也是必要的,因为这是对文艺评论的一种价值肯定。评论工作不容易,要反复阅读作品,进行对比思考,甚至要字斟句酌形成文章。因此,在原有平均稿费基础上,应对真挑出毛病并提出建设性修改建议、也得到创作者高度认可并采用的评论家意见给予特别稿酬予以鼓励。这也是引导文艺评论要有批评味道的一种有效机制。
除以上外,目前文艺评论界还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应引起重视。如有的评论文章缺乏全面性和深入性,明明作品在主题立意和结构布局上有很大缺陷,评论家却从一部厚厚的作品中抓住一两句一两段情节,就吹出几千字,而且也能在报纸上发、在媒体上吹,非常不负责任。还有的制作方或创作者热衷于找所谓权威人士和大媒体,喜欢让这些人、这些平台一锤定音,抢占话语高地,之后就不再需要认认真真挑毛病修改了……对诸如此类的所谓文艺评论要有负面清单,并且也该建有惩戒机制,以净化评论生态。
当然,良好的批评生态,还需要创作者有宽广的胸怀。创作者为何听不得批评的意见?一方面,可能是评论家确实没有公正之心,没有做到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专挑小毛病往死里说。另一方面,可能不是创作者听不得批评意见,而是媒体平台害怕得罪知名作家艺术家们,所以把批评意见都阉割掉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倡导说真话、讲道理,真正做到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甚至,围绕同一部作品,媒体平台可以组织正反两方面的评论文章,进行有争鸣的交流。创作者在听到肯定意见的基础上,也更乐于接受那些批评的意见。媒体在此过程中也真正担负起了一个公正平台的责任。
(作者系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