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改剑为棍,挥出“长安众生相”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改剑为棍,挥出“长安众生相”

来源:北京日报2025-07-01 09:35

  作者:明前茶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代九品芝麻官李善德(雷佳音饰)在同僚的欺瞒与忽悠下,变身“荔枝使”,接下从岭南运送鲜荔枝为贵妃贺寿的任务。他很快发现这是陷阱——办不成皇差多半惹上死罪,自家闺女可能被抵债为奴。“既然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

  这部电视剧,并没有屈服于同名小说的巨大影响而一比一复刻原著故事。相反,编剧是有野心的,他决定将原著这把斩钉截铁之“剑”,改成沉稳老辣的棍法,从而“打出”更加复杂、多元、立体的“长安众生相”,揭露玄宗时期巨厦将倾的风雨飘摇之感。

  众所周知,马伯庸仅用11天就写成《长安的荔枝》,小说犹如一把青冥剑,锐利、轻灵、飘忽,擅长借力打力,大量通过非线性的表达、单刀直入的比喻、机敏跳跃的留白,以及多种叙事视角的互相穿插与转换,传递出主人公在绝境下寻求突围的耐力。而7万字小说要扩充到35集的体量,必须改成“棍法”,深化长棍之拙笨、沉重、风声贯耳,一下下地挥出,将原著中的凌厉描述可视化,也将人物命运的传奇性刻画得更多面。

  当然,由剑法改棍法,一定会遭致“原著党”的不满,他们会觉得这多少破坏了原著的锋锐破空之美。电视剧出现了郑平安(岳云鹏饰)代表的权谋线,连围绕李善德的“送荔枝线”,也出现了不少无关紧要的小人物——他们仿佛不是“棍法”本身,而是“棍法产生的幻影”。这些“以喜展悲,而愈见其悲”的表现手法,是不是令整个故事的体量与节奏显得臃肿一些,不够紧实?自然,棍法有棍法的短处,但正如李善德有一句让人心中一揪的人生宣言:“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这句话恐怕也是编剧们的决心之所在。

  纵观本剧,由剑改棍的技法,至少从三个方向上做了有益的尝试,让一个简洁有力的故事变成一个丰满复杂的世界。

  首先,电视剧《长安的荔枝》对一众小人物做了忠实描绘,并竭力挖掘其行为背后的心理潜台词与内在逻辑,务求令每个人的选择“看似无理却有情”。如李善德的小舅子郑平安,作为八面玲珑的“陪酒侍郎”,他诙谐幽默又极其愿意自嘲,像一枚胖胖的大陀螺,凭着一股“既要保自己,又要保姐夫和外甥女”的精明劲儿周旋于官场,但最终,他依旧在左右相的权斗中被撞翻在地,为救姐夫和外甥女拼上了性命;寒门出身的赵掌书,一生也是数度起落,从最初的心怀青云之志,到一心向上爬的油滑奸诈,到最后终于看透了整个王朝的朽败,宁可从官场争斗的漩涡中脱身,去做个说书先生;胡商苏谅,是李善德最终将“转运荔枝”之事办成的关键人物,他有着商人的精明与义气,最终却被卷入权力斗争,寒了心,带着手头所有的双层陶瓮黯然离去……这些小人物的每一次竭力挣扎,都是个体面对命运滔天巨浪时的惨伤与无奈,也让那个虚假的盛世增加了荒诞感。

  其次,电视剧《长安的荔枝》通过各种长镜头的串联、隐喻镜头的互相照应,将原著主人公内心震荡的时刻可视化、丰富化,让人印象深刻。以李善德费尽心力推演出荔枝转运的可行方案,回到长安寻求各府衙署协助为例,原著只用了一句话来描绘李善德的境遇与内心苦楚:“李善德在皇城里如马球一样四处乱滚,疲于奔命。”至于他为什么有“身为马球”之感,小说并未展开细述,但剧中,这一心理波澜被放大了:李善德一路从户部、太府寺、政事堂,滚到左藏蜀、兵部、上林署,又从太监鱼承恩脚下,滚到了右相脚下,他像马球一样隐忍并满脸堆笑,像马球一样被“按章办事”的官员们麻利地推来搡去,他万里奔波写下的“荔枝运输札记”,终成一堆废纸。我们看到,李善德被多方敷衍后,终于忍不住爆发,再泄气万分地走出了府衙,镜头此时瞄准了路边一只正在杂耍卖艺的猴子,猴子套着锁链,为讨吃食而麻木翻滚。而李善德这一人物的“乱滚奔命”的悲剧性,也在这一刻得到了悲怆的定格。

  第三,电视剧《长安的荔枝》在服化道上的严谨,忠实还原了历史,深化了严肃主题的可信度。以“分枝植瓮法”来运荔枝,是对唐代史实的精当再现,胡商爱用的琉璃器、峒女银饰等小细节也十分考究精致。除此之外,剧中人物长安十七娘(张天爱饰)出场时,大方地披了一件浅青大宝花锦披。这件“锦披”的原型,就是收藏于日本正仓院的盛唐大宝花锦,风格十分雍容华贵,是盛唐的原版时尚服饰,披袍有袖子,但一般不穿进去,而是像如今女强人的西装一样披在外面。服化道团队还考虑到唐代交通不便,服饰风格的演变从长安推送到岭南会有数年时间。因此,为左相做事的岭南空浪坊坊主云清(安沺饰),造型上就没有采用天宝后期长安流行的蓬松雍容发髻,而是梳起了开元末年相对收敛的发式。

  总之,《长安的荔枝》作为一部改编作品,凭借对李善德心理变迁的刻画,对他周围小人物的描绘,以及基于史实的精细服化道还原,最终以一套完整的“棍法”完成了对大唐由盛转衰时,悲凉荒诞底色的刻画。这种刻画,虽不及拔剑而舞那么凌厉,却展示了另一种“沉痛的分量”——那是对苍生黎民的悲悯,也是对浊流滔滔的愤懑。(作者为散文家、媒体人)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在人间》:高概念叙事为何没有软着陆?

  • 从《人生海海》看现实题材纪录片的类型化叙事突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