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闫小平
DeepSeek的横空出世,引起了广泛关注与普遍使用。因为它有强大的整合能力和较为准确的逻辑能力,似乎还有一种充满AI味儿的创作能力。各行业的从业者都感受到了一些冲击。在人文领域,首先受冲击的是具有工业属性的创作,比如视频制作、文案撰写、部分影视剧本,以及类型化的写作。目前,它尚未对戏剧剧本创作产生实质性影响,作为编剧我们更多是在精神上感到一种压力、一种隐隐的紧张。是人文的本能、艺术的敏感,使我们把它视为一种预示。
和AI有效沟通,简单来说,就是要给出清晰的条件、边界、框架。通过清晰的设定、完整的表达,减少与它的对话轮次,制止它胡编乱造,更快地进入垂直领域。AI通过训练,也能更好地适应我,越来越懂我的需求。
但是,这些事情我是只能和AI做吗?如果我用这样的方式和人交流呢?在生活中,我能做到毫无保留地跟别人交谈吗?我能不能毫无负担、放下压力去寻求帮助?能不能在和别人对话前,先负责任地、理性地梳理好自己的内心?能不能找到长期、稳定的创作伙伴,一起讨论、思考、成长?
这不是容易的事。
我认识的大多数编剧都是相对内向、敏感、羞于给别人添麻烦的人。但那种清晰、有效、没有负担的沟通,的确是我们需要的。AI时代,更是如此。
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戏剧这个体裁?为什么没有选择小说那种由作者独享完整控制权的体裁?就是因为戏剧有各个创作部门合作,有现场观众,我们享受把各自的才华合并到一起,希望看到自己的作品产生新的面貌和想法。
如果我们和人交流不好,和AI更不可能交流好。
我们不应该恐惧AI。DeepSeek的本质是推理模型,建立在强大的搜索机制和算法能力基础上。算法,是互联网平台的底层逻辑之一,在社交媒体上成长起来的一代,实际是被算法喂大的一代。网络爆款、热搜、没完没了的推送,都是互联网算法驱动下的产物。算法逻辑下有两个典型的作弊行为,就是标题党、蹭热度,找一个很热门的题目,打上一个热门的标签,这个内容就能有流量。所以这一类产物必然重复率高。这和我们创作选题所遇到的问题,也就是选题的同质化、概念化是一样的。有意思的是,即使在算法生态中,爆款往往在最初并不受到算法数据指标的驱动,那些真正的爆款总是具有这两个特点:反常规、情绪共鸣,总是暗合着社会的共同问题和时代的共同情绪。这说明即使在冷酷的算法世界,那些具有人性、社会性、时代性的内容,仍然可以冲破流量权重的封锁出现在人们面前。算法逻辑不能覆盖所有,这对注重个体心灵表达的严肃创作,是个很好的启示。个体生命的独特感受,从人类心灵流淌出来的作品,会因为AI的出现而越发珍贵。
回到AI的具体使用中,其实它的目标不是和我们一较高下,这不是它的任务。它是在模仿我们,而且越来越惟妙惟肖,它不想“为我们代言”,而只是在学我们“说话”。我最近看到一个视频,制作者通过AI让“帕瓦罗蒂”唱京剧《空城计》,这个“帕瓦罗蒂”唱得很不错,甚至让我觉得如果金少山唱《空城计》,就是他这个味儿。
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是在创作上,也并不存在什么区域是AI不可达到的。固然AI可以学习、复制人类历史上诞生过的一切文本,但当下正在发生的现实生活是AI尚不能进入的。“真实的生活”“新的生活”将成为人类创作者与AI最大的差别。人类既有的一切旧内容都能被AI模仿使用,例如让帕瓦罗蒂唱出已有的京剧片段,但AI目前还没有办法创造例如梅派、谭派等各种新的京剧风格。这只有人可以做到。
AI对剧本创作的作用,未来不应该这么简单、扁平,而可以是很丰富的。我很早就开始用录音写东西了,编剧作为个人开发者也将参与到AI工具的创新中。我不拒绝使用AI,我拒绝的是速成、模仿、虚假。我前年给天津博物馆做了一部作品《进入雪景寒林之境》,作品反响很好,然后就有别的博物馆来找我,也想给他们的镇馆之宝排个戏。我去年写了一部话剧《万火关》,讲述戏曲服装和演员的故事,演出后也有人来找我,也要让某个东西说话,跟现代人对话。这种创作思路,和AI区别何在?所以我说:“不。”
AI最擅长的“创作”方法,就是不加选择地接受模糊的、自己并不了解的对象,迅速搭建宽泛的框架,然后往里面填充各种材料,接着弥合跨度、建立联系,可是细究下来,内部的逻辑链条往往是严重缺失的。
其实对AI感到紧张这件事,其他领域开始得更早。我2022年改编过一出话剧《科诺克医生》,排练过程中,导演易立明组织协和医院的医学专家们进行了一场座谈。当时就有嘉宾提到,部分外科手术可能交给机器人来做。那医生做什么呢?医生决定要不要做这个手术。更早受到冲击的是哪个群体呢?18世纪末纺织厂引入蒸汽动力后,手工纺纱效率被机械碾压,传统纺织女工群体出现集体性职业危机,但同时也催生了设备管理这个新工种。技术的革新,最终带来的都是生产力的重构。
AI来了,我接受它,观察它,使用它。而且它让我看到剧作者最核心的生产力,那也正是戏剧最需要的东西。DeepSeek的表达清晰、快速、庞大,但戏剧恰恰相反,我们是象征、是过程、是细致入微。
文艺创作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在AI时代更有一种新的意味。我们的创作是为了人,也依靠人,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要对自己有要求、有信心,同时,更要让作品增强文学性。高质量的剧本在创作时也一定是为了文学,依靠文学,以及时刻不会忘记——我是文学。(闫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