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你有没有想过,千年前的天府之国成都,究竟凭什么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成为众多诗人的“灵感福地”? 或许,我们能从最近热播的人文纪录片《诗美成都》中找到答案。
跨媒介叙事:打开古诗的N种方式
你可千万别被“经典文学”和“纪录片”这几个字眼的组合给劝退了。《诗美成都》突破了传统的“专家解诗”模式,挖掘出N种“解读古诗”的玩法,把文学跨界玩到了极致,比如让李白化身“摇滚青年”,在阮咸演奏家冯满天的豪迈唱腔中,重现“大鹏一日同风起”的磅礴气势。在影片中,水墨动画、郫筒酒酿造、文旅话剧、地道的川菜滋味等元素统统被编织进一张当代的“诗心”图谱里。既新鲜好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也让古人的形象在一瞬间鲜活立体了起来。
古今互文:在历史褶皱中照见现实
古今对话,贵在走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她从才情横溢的“社交才女”跌入人生低谷,却靠自制的“薛涛笺”和九十多首传世诗作,成为古代女诗人的巅峰。她在诗中体现的那种突破闺阁束缚的女性意识,在今天依然能找到强烈的回响。当杜甫《春夜喜雨》的雨丝飘落在今时浣花溪,陆游“把壮志溶于酒盏”的叹喟化作现代人的举杯沉思,传统文化便与我们完成了跨越千年的情感共振。
东西共鸣:在文明对话中重释经典
《诗美成都》还为古诗解读注入了世界维度。德国诗人雷震在青城山畅谈李白如何影响了西方诗人庞德;川大留学生从杜甫的诗句联想到鲁米“鸟儿归巢”的哲思:加拿大演员大山化身“诗词导游”解读陆游……这些深谙中国文化的外籍讲述者,不仅避免了文化误读,更在比较视野中凸显中国诗歌的价值,让“李白的酒杯”“杜甫的花径”成为文明互鉴的文化符号。
从李白的“小镇做题家”之路,到薛涛的独立女性叙事;从杜甫草堂的鸟鸣声声,到陆游笔下的“海棠红”意象,《诗美成都》精准地捕捉到了成都文脉那份独特的从容气韵。它不仅串联起了散花楼、摩诃池这些历史地标,更勾勒出“诗歌主题游学线路”的开发蓝图。
当“巴适”的成都生活,浸润了这份诗意,这座城市就在沸腾的日常里,稳稳守住了文化的根脉与从容。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对成都的一场深情告白,更是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创新传承与传播的一次成功实践。
(内容摘编自《纪录片<诗美成都>:寻一颗跨越时空的诗心》作者:赵捷。制作:钟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