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辛 爽
2022年,一个名为“云堇”的游戏角色火爆网络。在游戏《原神》中,她被设定为一个既有传承精神,也有创新精神的天才戏曲表演者,其京剧风格的唱段一经上线便火爆全球——在国内,大量年轻游戏玩家被她独特的唱腔和富有韵味的表演所吸引;在海外,众多外国玩家由此初次领略到京剧的魅力,在YouTube等平台上,相关视频收获数百万次播放量,评论区满是对京剧艺术的惊叹与好奇。借助游戏的强大传播力,京剧成功打破年龄与地域圈层,重塑了年轻一代对京剧的认知。
游戏《原神》“云堇”角色介绍
近些年来,京剧一直在做着“跨界”的努力,从角色服装到皮肤、配饰,越来越多的京剧元素活跃到了游戏之中,并以崭新且极具吸引力的姿态走入年轻人的视野。如游戏《闪耀暖暖》与国家京剧院合作推出的穆桂英京剧戏服套装,《守望先锋》中以刀马旦的服饰形象元素设计的“锤马旦”皮肤……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与充满现代活力的游戏媒介相互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我们起初惊艳,而后深思。
京剧的“吸睛之处”
今天的游戏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娱乐工具范畴,而是融合技术与艺术的综合载体。一款能够穿越时间、打动全球玩家的成功游戏,必然同样在美学构建上达到一定的造诣,形成自己的审美风格。如果说视觉美学是游戏给玩家的第一份见面礼,那么听觉美学就是构建沉浸感的隐形桥梁,它们俩组成两条无形的丝线,将玩家的情绪与游戏世界紧密相连。在感官美学之外,叙事美学决定了游戏的精神深度,它通过故事框架、角色塑造与表达节奏,赋予游戏超越玩法的思想重量。这些美学要素如同精密的齿轮,彼此咬合、相互成就。而京剧这门集视觉符号的鲜明性、听觉韵律的感染力、叙事结构的戏剧性于一体的传统艺术,恰与这些美学要素深度契合,为游戏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小小霸主》张飞卡牌
在视觉呈现上,京剧脸谱与服饰有着天然优势。许多游戏在角色设计上巧妙运用京剧脸谱元素,使角色形象跃然纸上。如在《小小霸主》这款三国题材策略游戏中,张飞的卡牌形象借鉴了京剧里张飞的脸谱造型,高度还原了京剧脸谱特色。
在视听体验上,京剧唱腔与配乐的运用为游戏场景带来极度舒适的沉浸式体验。使玩家仿佛置身于京剧舞台之下,亲身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同时,京剧的音乐元素融入游戏配乐创作,巧妙运用京剧打击乐器来增强节奏的律动感,更能烘托游戏的打斗氛围。
手游《忘川风华录》中的梁红玉形象
在叙事美学上,经典京剧选段本身就是故事。越来越多的游戏设计以景点剧目构建剧情脉络,让原本只存在于舞台上的京剧故事,以一种全新的互动方式呈现在玩家面前,如游戏《忘川风华录》将京剧经典剧目《梁红玉》巧妙植入,让玩家在潜移默化中熟悉京剧选段。
更令人惊喜的是,游戏的 UGC(用户生成内容)生态将赋予京剧新的生命力,当年轻玩家用建模工具设计戏服、用音轨混合功能改编《贵妃醉酒》的唱段时,这门艺术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为可以被参与、被再造、被赋予当代意义的活态文化。
京剧与游戏的“磨合之旅”
从角色服饰的精美纹样,到战斗音效中激昂的锣鼓点,京剧独特的艺术魅力确实为游戏增添了别具一格的东方韵味。然而,这种看似美好的结合,实则潜藏着诸多问题。二者虽然都是人们放松、娱乐的方式,但是并不属于同一赛道。游戏设计的核心在于为玩家提供良好的游戏体验,而京剧给人的享受,除去短暂的感官体验之外,更值得称道的是其润物无声的文化感染力。在二者结合的“蜜月期”度过之后,终将面临着漫长的磨合期,特别是需要警惕游戏对于京剧的运用存在“只爱面子,不爱里子”的浅表化风险。
当前京剧元素的元素使用,更多是集中在色彩、画面、音乐等感官元素,总体上是对京剧元素的表面模仿与简单挪用。这些设计关注的是表层特效,忽略了其精神内核的传递。美其名曰运用了传统文化元素,但京剧本身蕴含的丰富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大多未得到深入挖掘。例如,京剧脸谱的颜色和图案是对人物性格、品质、身份的高度概括,若在游戏中随意改变脸谱的配色与图案,或是为追求视觉冲击而过度夸张脸谱的造型,使其失去传统韵味与文化寓意,就会导致文化符号的意义混乱,误导玩家对京剧文化的认知。
中国京剧脸谱画法合集。图源自网络
另外需要给从事京剧工作者泼冷水的是,尽管游戏中的惊艳设计让京剧得到了更多玩家的关注,但是不能对于此传播效果过于乐观。从商业市场角度来看,玩家对京剧元素的接受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受众群体相对有限。一方面,对于熟悉京剧文化的玩家来说,他们对游戏中京剧元素的还原度和专业性要求较高,游戏设计中稍有瑕疵就可能引发负面评价;另一方面,对于不了解京剧文化的玩家,过于复杂或陌生的京剧元素可能成为他们理解游戏的障碍,譬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光顾着将京剧的身段动作融入角色的战斗、行走等动作设计中,影响玩家操作体验,反而有可能成为京剧传承的绊脚石。
关于“京剧游戏”的脑洞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京剧元素与游戏媒介的融合不再是简单的跨界尝试,而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寻求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为游戏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为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要想借助游戏等娱乐媒介深层助力京剧的传承发展,还需要京剧化“被取材”为主动“借力”,惟其如此,京剧才算真正用活、用好游戏媒介。
京剧《穆桂英挂帅》剧照
以故事,立游戏。京剧经典剧目是宝贵的文化资源,《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铡美案》等都有着精彩的故事和饱满的人物形象。游戏可选取这些经典剧目为蓝本,在保留核心故事脉络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编。在跌宕起伏的剧情推进中,让玩家了解京剧的历史背景、角色行当特点。同时,为保证京剧元素运用的专业性与准确性,可考虑京剧艺术家、戏曲研究学者等专业人士组成顾问团队,对游戏中京剧元素的设计、运用进行全程指导,对融入京剧元素的游戏进行文化价值评估,对于不符合标准的游戏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确保京剧文化在游戏领域的良好呈现。
以表演程式,炫美学特色。京剧具有独特的音乐节奏和表现形式,游戏可以运用京剧的 “程式化” 表演特点,为游戏角色设计特定的动作和表情,如武生的亮相动作、旦角的水袖舞动,让玩家在观看剧情时,感受到浓郁的京剧风格。在剧情推进过程中,可加入具有京剧特色的背景音乐和动作特效,如激昂的锣鼓声配合角色激烈的打斗动作,增强剧情的紧张感和戏剧性。在对话环节,也参考京剧念白的韵律和节奏设计角色台词,使台词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把准接受程度,精准呈现内容。游戏面向的玩家群体广泛,年龄、文化背景、审美偏好各不相同。在运用京剧元素时,需考虑不同玩家的接受程度。对于低龄玩家或对京剧较为陌生的群体,可采用更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京剧元素,如通过卡通化的形象、简单有趣的互动小游戏,引导他们初步认识京剧;而对于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资深玩家,则可以深入挖掘京剧文化内涵,设计更具深度和挑战性的内容。同时,还要避免出现过于晦涩难懂或可能引起误解的元素运用,确保京剧文化能以友好、易于接受的姿态展现在玩家面前,从而激发玩家群体进一步探索京剧文化的兴趣。
当京剧以符号元素融入游戏时,游戏也为这门古老艺术打开了通往未来的窗口。二者的相遇,从来不是传统对潮流的妥协,而是两种不同时代的美学载体,在数字土壤中共同生长出的新可能——我们期待的是,当戏台上的水袖拂过虚拟世界的像素,当游戏手柄传递出锣鼓点的韵律,这门穿越了历史的古老艺术,在交互与共鸣中,最终找到自己在 Z 世代的 “亮相” 时刻。(辛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