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产电影中的“她力量”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国产电影中的“她力量”

来源:文艺报2025-07-23 10:03

  作者:张经武 周泽民

  根据灯塔平台数据,中国电影市场的男女观众比例自2021年起发生变化,由以前的男女观众势均力敌到2021年女性观众占比达53%。而且女性观众占比逐年上升,到2024年,女性观众占比已经达到58%。2025年春节档女性观众占比更是高达63.5%,创历史新高。近年来,伴随女性观众的崛起,银幕上也呈现出强劲的“她”力量。女性叙事影片接续产生,如2021年的《你好,李焕英》《爱情神话》《我的姐姐》,2022年的《妈妈!》《柳浪闻莺》,2023年的《消失的她》《脐带》,2024年的《热辣滚烫》《好东西》《出走的决心》《女人世界》等,这些影片贡献出的“她”人物、“她”故事、“她”话题、“她”时尚,形成一股扑面而来的综合“她”效应,凸显了“她”力量的强劲。这一趋势在2025年上半年继续发展,《向阳·花》《想飞的女孩》《我会好好的》《不完美逃脱》《水饺皇后》《人生开门红》《酱园弄·悬案》《分手清单》等一众女性叙事影片粉墨登场。虽然这些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但也呈现出明显的共同点:它们试图突破“大女主”影像中精英女性的刻板印象,构建起中小成本电影更加贴地前行的“女性经验书写”与“商业类型叙事”的对话空间,以强劲的“她”力量为现实主义创作提供了别样的视角。

  2025年上半年,我们可以从诸多中小成本电影的女性形象塑造情况发现,创作者开始将身体视为表达女性主体性的载体。例如《想飞的女孩》以武替演员方笛为主角,通过纪实长镜头展现背部淤青等职业伤痕,颠覆动作片女性身体“奇观化”编码。《酱园弄·悬案》以1940年代上海底层女性詹周氏杀人案为切口,特写其因长期劳作而粗糙的手掌纹路与被暴力撕扯的旗袍纽扣,将身体作为其现实境遇的重要见证。

  此类影片还通过异质空间的构建,解构性别秩序,增强身体叙事的空间维度。例如《酱园弄·悬案》中詹周氏被囚禁的阁楼与作为审判场域的法庭形成空间对照,通过光影明暗变化隐喻女性在社会结构中的失语状态。《向阳·花》中的“向阳花洗车行”设址在城市边缘,用鲜艳花色、柔性装饰置换传统汽修空间的冷硬男性符号。《水饺皇后》则将灶台从“女性天然场域”重构为职业平等空间。《人生开门红》以小海茉在小镇质朴平常空间里的真我与从容,消解了城市直播空间对女性自我的遮蔽。

  另外,此类影片多以女性叙事折射社会议题,展现了女性多元生存状态与现实精神困境。如《水饺皇后》以传记形式解构“大女主”神话,将女性创业史嵌入香港市井生态,既歌颂普通个体的奋斗,又以“湾仔码头”品牌化故事反思女性成长议题。《不完美逃脱》则以悬疑类型包裹校园贷、裸贷等社会痛点,通过密室逃脱的叙事框架,映射年轻女性在金融陷阱与网络暴力中的生存危机。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女性题材电影叙事还存在些许问题,如在视觉表征层面将“性别压迫”降维为视觉消费筹码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分作品为强化戏剧冲突刻意延长女性受暴场景,以重复性暴力展演刺激感官,这种方式容易削减作品的思想性。突破这一困境需将女性经验与类型叙事做有机互嵌,如《我会好好的》以宠物殡葬师职业轨迹为载体,将情感劳动的性别规训拆解为“标准服务、主体觉醒、情感创造”的递进层级。《向阳·花》以犯罪片为骨架,将女性互助叙事嵌入类型叙事。这些创作都不是将女性议题作为类型元素进行简单拼贴,而是经由角色塑造、叙事结构、视觉风格的深度融合,赋予女性形象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还有一些作品的女性叙事过于强化女性性别标签,为凸显女性叙事特征而不惜违背生活真实,让“她”力量因为情节失真和人为臆造的性别对立而丧失对观众的说服力。如在某些影片中,男性全员黑化,彻底沦为工具人,男性干脆成为欺骗者的代名词,男性被定义为女性不幸的渊薮。在现实生活中,固然存在性别方面的各种问题,但以个体代群体、以个案代共识的做法无益于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只会让观众在情绪煽动的过度透支中对作品失却长久信任。

  尽管女性题材电影在创作实践中暴露出些许问题,但正如这些女性形象所展现的坚韧特质,女性主体建构绝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这种建构是在承认性别差异、跨越二元对立的基础上,持续探索多元身份表达和实践可能性的动态过程。

  (作者张经武系福建省“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泽民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艺术学博士研究生)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雁回时》:女频叙事的低回与困境

  • 《扫毒风暴》:正义追猎中的时代镜像与生命重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