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正当防卫》:热门题材,缘何褪色?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正当防卫》:热门题材,缘何褪色?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07-24 11:19

  作者:刘青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正当防卫》,引发了网友两极分化的评论。支持者认为,该剧深化了对正当防卫题材的探索,不仅更深入地关注了法律背后人物命运的起伏,还从正当防卫的独特视角切入,呈现了校园霸凌、家暴等社会热点问题。批评者则指出,剧中人物语言过于刻意、悬浮,如同“背课文”一般强行点题,缺乏真实感。该剧在“迷雾剧场”播出,主打的是悬疑性,但剧名又暗示着严肃写实的司法剧风格。更关键的是,随着剧情推进,其悬疑效果流于表面,逻辑漏洞逐渐显露,尤其是在结尾部分难以自圆其说,大大削弱了观众的代入感。

  “正当防卫”题材成为影视创作热点,很大程度上源于2024年春节档电影《第二十条》的成功。该片以艺术化的手法传递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展现了法治的发展与进步,实现了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电影不仅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还获得司法机关的关注与肯定,被检察院视为普法的“最强嘴替”。此后,《第二十条》先后在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第16届澳门国际电影节、第2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中斩获多项殊荣,可谓硕果累累。相较之下,电视剧《正当防卫》作为同类题材,表现显然略逊一筹,不禁令人思索:热门题材,为何褪色?

  客观来说,电视剧《正当防卫》本身具备较强的可看性。正当防卫的界定本来就充满诸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该剧以悬疑风格贯穿始终,在形式与主题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契合。剧集开篇即通过江婷家暴反杀案、检察官被绑反杀案、14年前的“6·28校园伤人案”三线交织的结构,带领观众进入正当防卫的取证与判定的过程。其中,家暴案和校园伤人案都揭示了霸凌形式的多样性,呈现出对受害者造成的深重伤害与命运悲剧。检察官被绑反杀案,则与14年前的校园伤人案形成镜像对照:当曾经掌握裁判权的检察官自身也陷入正当防卫的自证困境时,他所经历的挣扎、煎熬与屈辱,竟与当年的嫌疑人李沐风惊人相似。当李沐风被判防卫过当获刑四年的时候,他便遭遇了“社会性死亡”,甚至连母亲也避之不及。该剧最大的亮点,在于对人物心理的深入挖掘和对命运跌宕的全面展现,有力彰显出人们对法律公平与温度的呼唤。

  然而,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当防卫》以悬疑感成功在开篇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但随着谜团层层揭开,逻辑漏洞却不断暴露,严重影响了整体观感。问题首先体现在核心人物梅筝的人物设置上。她出场时自带一股阴郁气息,似乎与三个案件都有着若隐若现的联系,不少观众猜测她可能是幕后黑手或身负重大秘密。可是随着剧情发展,她的神秘感不仅日渐稀薄,其行为动机更是根本难以立足。例如,对于检察官段鸿山,梅筝本应心怀感激。无论是当年的判决,还是事后对她处境的关心,段鸿山都可谓尽心尽力。因此,梅筝调换手机证物的行为显得极其突兀,令人难以理解。即便她对李沐风抱有惺惺相惜的同情,也不至于产生如李沐风一般对段鸿山的刻骨仇恨,进而实施报复行为。此时梅筝的人物设定,不管是利益驱动还是情感逻辑上,都给人带来一种不明所以的悬浮感。

  梅筝与李沐风的关系处理,也颇令人费解。起初,两人显得并不熟络,甚至还带有一丝刻意回避的意味。对于14年前案件的关键霸凌人物张源,梅筝更是进行了隐瞒。可随即画风一转,李沐风突然出现在梅筝家里,两人竟联手销毁了重要证物手机。段鸿山的案件从发生到结束只用了7天,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两人的关系竟能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剧集通过闪回的手法暗示了两人当年若有若无的情愫,但因后续铺垫严重不足,更像是为了制造悬念而强行设置的关系,使得人物的行为逻辑被大打折扣。

  李沐风与周德龙的合作设定同样牵强。剧中周德龙痛恨梅筝和段鸿山,是因为他不相信儿子周林会猥亵女同学,偏执地认为是梅筝勾引了儿子,而检察官段鸿山错判了一切,甚至还妄加揣测地认为梅筝杀了周林,李沐风是替罪羊。这里的逻辑不禁令人哑然失笑:周德龙恨遍了所有相关的人,却唯独不恨杀死儿子的李沐风,甚至还毫无根据地为其开脱。同时,剧情设定李沐风与梅筝是互帮互助的关系,那么李沐风又怎么能容忍周德龙对梅筝颠倒黑白的谩骂和仇恨?难道仅仅为了强化他们对段鸿山的共同愤恨,就可以牺牲梅筝吗?这显然与李沐风是梅筝的“保护人设”相矛盾。

  因此,《正当防卫》在结局时遗憾地“烂尾”了。结尾本该是揭秘的重头戏,但伴随“真相”而来的,不是豁然开朗,而是层出不穷、难以自洽的逻辑漏洞,这严重削弱了剧情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悬疑剧最大的魅力,往往不在于“悬念”本身,而在于“悬疑落尽”后所揭示的深刻底色。譬如《隐秘的角落》对人性复杂与幽暗的探索,《沉默的真相》对正义的执着与坚守。故而,悬疑剧要想出彩,就不能为悬疑而悬疑,讲好悬疑背后的人性故事与社会议题才是关键。

  正当防卫法条的“沉睡”与“觉醒”是现实中的重要议题,而每一个判决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倘若该剧能够更持续、深入地关注法律背后的人物,在展现法律的客观公正与司法程序正义之余,更多地注入释法的耐心、温情与人性关怀,为那些在千钧一发时做出抉择却走向错误命运的人,展现更多的包容与理解,也许《正当防卫》能够呈现出更独特的视角与温度。唯有不断向深处发掘,真正关注人物本身,才是此类题材焕发新生的解锁方式。(刘青)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长安的荔枝》:一个小官的西西弗斯之役

  • 江 飞:警惕文艺评论的“三失”陷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