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 珊
最近,一部由AI制作的科幻微短剧《带上她的眼睛》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关注。创作团队用1000多组分镜,耗时1个月,复刻了刘慈欣笔下困在地心中的女领航员的极致孤独。
这部微短剧让人想起奈飞爆款短剧《爱,死亡与机器人》第三季中,被无数粉丝奉为封神之作的《机器的脉动》,二者有着同样的天马行空的科幻外衣和充满哲思的人文内核。本文通过分析两部动画短片的内容表达和视觉呈现,探讨AI+在当下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与思考。
左为科幻微短剧《带上她的眼睛》,右为奈飞动画短剧《机器的脉动》。
地心深处与木卫一
1999年,东西方科幻界的两座最高奖项,分别被两部具有内在共鸣的作品摘得:刘慈欣创作的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获1999年年度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迈克尔·斯万维克(Michael Swanwick)的短篇小说《机器的脉动》获1999年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
《2001太空漫游》拍摄现场。图源:国际CG艺术双年展
二十几年后,两部作品都借用视听语言完成了科幻作品的可视化表达。从《2001太空漫游》的机械臂到《阿凡达》的虚拟拍摄,科幻类型作品因其炫目的想象和超前的设定,始终是影视行业技术革新的试验田和风向标。
《阿凡达》虚拟制作现场。图源:国际CG艺术双年展
《带上她的眼睛》讲述了地航飞船“落日六号”失事后,女领航员沈静被困地心深处,仅能在飞船中不到10平方米的空间活动。通过“中微子传感眼镜”,沈静与返回地球休假的太空工程师“我”实时共享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在与“我”经历草原漫步、溪流驻足和星空凝望后,沈静与地面彻底失去了联系,“我”与她完成了一场跨越物理阻隔的灵魂对话,也对地球和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机器的脉动》中,宇航员玛莎·吉文森(Martha Kivelsen)与同伴驾驶探测车在木卫一(Io)勘探时遭遇事故,同伴重伤身亡,玛莎的氧气补给装置破裂。为了在氧气耗尽之前徒步返回登陆舱,玛莎注射了两次大剂量吗啡止痛。药物副作用带来的幻觉让玛莎与木卫一以电化学信号和诗歌碎片作为语言媒介进行对话。最终,在木星巨大风暴之眼的注视下,玛莎飞身投入110摄氏度的硫单质黑色湖泊。
诗歌与月光
两部作品均抛开了科幻小说惯常的上帝视角,没有使用宏大架构下的元叙事来讲述,而是将视角聚焦于个体,把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命题,用带着淡淡忧伤和诗意的方式表达出来。虽然主角最终都孤独地死去,但其中蕴含的人文内核与哲学思辨却引人深思。
《机器的脉动》中引用了三句诗歌,分别出自不同诗人作品:“Oh sleep! It is a gentle thing, beloved from pole to pole.”出自塞缪尔·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I was the world in which I walked, and what I saw or heard or felt came not but from myself.”出自华莱士·史蒂文森的《胡恩宫殿里的茶话》;“And now I see with eye serene, the very pulse of the machine”出自威廉·华兹华斯的《她是个快乐的精灵》。
这三句诗的出现既将玛莎在潜意识中与木卫一的电信号交流诗意般合理化,也揭示了玛莎在濒死之际完成了和自己的和解,当木卫一说出“to know you”后,一向自卑好胜而渴望被人理解的玛莎释然一笑,在一段绝望的逃生之旅中接受了完整的自己。
《带上她的眼睛》则用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克洛德·德彪西创作的钢琴曲《月光》为引,贯穿女主角沈静最后一次感受地球美好的旅途。沈静热爱生活,对世界充满眷恋,“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颗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她天真烂漫,却又勇敢坚强,在被永远孤独地封闭于地心前,沈静向地面传回了最后一份录音,声音平静:“今后,我会按照整个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但愿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每一朵我起了名字的小花呢。再见。”
技术与故事
《爱,死亡与机器人》是奈飞2019年推出的系列动画单元短剧,汇聚了世界顶尖的动画团队和天才动画人,给予创作者无限自由和充足资金,艺术风格涵盖2D到3D,纯手绘到纯CG,凭借其炫目的视觉效果、天马行空的创意和对科技与人性的深度探讨,迅速成为全球现象级动画作品。
《机器的脉动》作为《爱,死亡与机器人》第三季爆款剧集,由日本动画公司(POLYGON PICTURES)制作,致敬了法国国家级艺术家莫比斯(Moebius)的绘画风格,他是当代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影响了宫崎骏等众多日本艺术家。
而《带上她的眼睛》由科幻爱好者团队用AI制作,短短7分钟的短片完整再现了原著小说的故事内核,绘画风格与《机器的脉动》有异曲同工之妙,影片质感和特效呈现也考究精美,用极低的成本达到了了商业级电影短片的水准,AI+好故事的化学反应令人惊艳。
《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剧照
这只是冰山一角。去年7月,依托可灵AI打造的国内首部AIGC原创奇幻微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5集播放量超5300万,全网话题曝光量超4.3亿。当下,AI+已经颠覆了传统电影产业在降低制作成本的同时提高效率和质量的难题,让成本降低与效能、质量同时增加有了可能性。
从媲美奈飞质感的低成本AI短片火出圈,到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开设AIGC单元,AI创作正在被逐步纳入主流电影评价体系。只是,当技术能够批量生产电影级的画面,当算法开始理解导演的蒙太奇语言,我们需要不断回望,始终坚持把故事讲好的初心和给技术以文明的坚守。
打磨好剧本永远是第一位。在注水、烂尾、降智剧情层出不穷的当下,“讲好一个故事”这一基本功已成为一种稀缺的能力。本文中两部动画作品都有原著小说作为依托,只要完整地将故事讲明白,内容水平不会掉线。但原创剧本绝非快餐式流水线作业,需要编剧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功力。
即便是一段7分钟的短片,也值得1000多个分镜的反复打磨。前有《酱园弄》大造声势后的扑街,后有《侏罗纪世界·重生》变异畸王龙丑出圈的创意枯竭。资本能让那些制造噱头、经营流量的作品大行其道,但观众也会用脚投票让真正用心的好作品脱颖而出。
人工智能的发展实现了创意生产力的工具平权,技术消弭了创作门槛,解构了精英化叙事的路径,为小团队和独立创作者提供了更多创作自由。但AI的定位应该是人类创作的辅助工具,而非替代者,人类的智慧和创意始终是艺术创作的核心。
正如短片《带上她的眼睛》主创之一锤导所说,“做这个短片的时候,我想起了田晓鹏导演和团队花七年多的时间去呈现心中的画面。我担心AIGC让创作提速,也让创作变得浮躁,但我们还是希望借助AI去呈现一些精品的内容。”(王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