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马 忠
随着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媒介不断更新换代,彻底改变了文艺的形态与生态。短视频、网络文学、互动影视等新大众文艺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其强大的传播力和感染力,迅速占领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面对这一深刻变革,文艺评论不能再固守传统的“舒适区”,而需以破局者的姿态,在理念、方法和话语体系上实现全面革新,以适配新大众文艺发展的需求,真正激活自身的阐释力与引导力。
新大众文艺时代的批评对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多元属性,文艺评论需以更开放包容的视角去审视。网络文学的玄幻奇幻世界、短视频的碎片化创意表达、直播中的即兴艺术呈现……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文艺的创作边界,以更贴近大众生活、更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方式存在。评论者不能单纯用传统标准来进行评判,还应深入了解新大众文艺的创作逻辑与传播规律。比如很多人爱看的“爽文”,表面上是图个痛快,其实反映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评论时要多想想这些作品为什么受欢迎,背后藏着怎样的社会情绪和时代共鸣,而不是直接说“没营养”“没价值”。只有放下偏见,真正理解这些新作品的创作思路和传播规律,文艺评论才能走进新大众文艺的创作现场,和创作者、观众聊到一块儿去。
当然,在新大众文艺的场域里,评论作品的主体越来越多样了。特别是在短视频、网络文学等领域,观众和作者的身份常常能互换——昨天追小说的读者,今天可能自己开了连载;刷短视频的网友,顺手也能拍个爆款。大家踊跃地在网上发表看法,这些“民间点评”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专业的文艺评论家不能关起门来自说自话了,得主动和网友“唠唠嗑”——不一定真实发生对话,但至少要了解网友们的看法。专家们有专业知识和审美眼光,可以帮大家把零散的观点捋清楚,把真正有价值的想法提炼出来;同时,也该多听听网友的“大实话”,毕竟普通人看作品的角度最鲜活,藏着最真实的审美喜好。只有让专业评论和民间声音相互碰撞、取长补短,才能形成有活力的评论环境。这样一来,文艺评论不再是少数人的“圈内对话”,而是能和大众玩到一起、说到一块的热闹讨论。通过这种双向互动,构建起多元共生的评论生态,让文艺评论更接地气、更具活力。
批评形态的创新是适应新大众文艺传播特点的必然要求。现在刷短视频、看网文都是“快消费”,30秒刷完一个视频,碎片化时间就能读完一个故事。在这种快节奏下,过去又长又难懂的评论文章,早就没多少人愿意耐心看完了。想跟上新大众文艺的传播节奏,文艺评论必须换个“打开方式”。比如,用短视频“做”影评,像朋友聊天一样吐槽剧情、分析亮点;或者在直播间和观众连麦,一边看剧一边实时讨论,让评论变得像唠家常一样轻松有趣。也可以多写些简短精悍的短评、微评,甚至学习弹幕的即时互动形式,让大家在碎片时间就能快速掌握观点。当评论能自然融入刷视频、追网文的日常,才能真正影响观众,发挥引导作用。
批评标准的重构是新大众文艺评论发展的关键所在。如前所述,现在的新大众文艺作品,不能单纯用老一套标准来衡量了。这些新作品受众广、传播快,影响力甚至比传统文艺更大。一条正能量短视频能激励千万网友,一部爆款网文能让传统文化重新出圈。所以评价它们,得把尺子放宽——不仅要看拍得精不精彩、写得好不好,更要看它有没有传递积极的价值观,有没有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有没有给大家带来温暖和力量。不过放宽标准,可不是说随便“放水”。我们既要尊重新大众文艺的创作特点,比如网络文学的“爽点”设计、短视频的快节奏表达,也要守住基本的审美底线。只有把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都综合起来看,才能公平公正地评价一部作品。
总之,新大众文艺的蓬勃发展为文艺评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文艺评论唯有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在批评对象、主体、形态、标准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才能重新激活阐释力,在新的文艺生态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引导新大众文艺朝着更健康、更繁荣的方向发展,实现文艺评论与新大众文艺的共生共荣。
(作者系文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