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气爆棚不等于交出合格答卷——从2025年美院毕业季的狂欢说起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人气爆棚不等于交出合格答卷——从2025年美院毕业季的狂欢说起

来源:艺评空间2025-08-24 09:58

  作者:立 十

  校园的开学季和毕业季就像一年四季的轮回,于蝉鸣中接踵而至。对于大多数的美术学院来说,校园的前一秒还是熙熙攘攘的美院毕业展,后一秒则变成了一张张充满稚气和青春的面庞。又将是金秋九月新生入学时,在这个特别的时刻,回望新生的前辈所交出的毕业季“答卷”,更能引发我们对于美术教育的思考。

  对于美术学院而言,毕业季就像是筹备已久的一台大戏,铆足了劲头的不仅有学子、校方,也有社会受众如投资方、观众等。只是比较困惑之处在于,如何评估这台戏的指标,尚有待商榷。从近年各美院的数据来看,人气KPI显然已经达标,比如2025年央美毕业展就成为了网络热词,并收割了接近40万的总参观人数,周末观展人流量更是高达1.3万人;但随之而来的争议却只增不减,如靳尚谊先生在2024年央美毕业作品展上提出的“为什么没有大写意,包括小写意也很少”的质疑。

  在高人气的“热度”和下一步该往何处走的“冷眼”中,在展览面临着大众化、娱乐化、跨媒介等多要素“入局”的当下,我们更应该思考美院的毕业展应“如何定位”,努力在浪潮中锚定坐标,而不是在喧嚣中迷失本体。

  重温“答卷”:众声喧哗,花样繁多

  噱头热。在去年5月在美院的毕业展中,一件名为《超级蜂巢》的作品,在网上引起了轰动,作者是抖音博主“乔姐”。面对争议,她还出面回应“让大家误会了,可能是因为我的作品看上去就是一坨大垃圾,让大家对当代作品产生误解。”在2024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上,一件名为《超级蜂巢》的作品引发热议。(图片源于网络)

  一年过后,我们还是会发现,在各大美院的毕业季展览上,这些有新意且博眼球的作品非但没有减少,反倒更加“遍地开花”,其中有些作品还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评价。如中国美术学院青铜鱼与电动鱼的旋转装置《循回仪》,隐喻青铜时代与赛博时代的碰撞,被网友称为“机械美学天花板”,创作者的账号一周涨粉2.3万;四川美院的油画《祷》以“重庆版蒙娜丽莎”的标签引爆全网,作品将廉价气泡膜、纱巾等材料与古典圣母形象结合,意在解构“精致生活”,该作品在小红书点赞超40万次……这些独特的艺术表达在网络上收获了巨大流量,外界观众的骤然涌入再次为这些作品进行了“加持”,让本属于毕业季庄重而严肃的学业汇报展览,愈发显得人气满满。聂士昌作品《循回仪》。(图片源于澎湃新闻)

  事件热。以中央美院为例,2009年中央美院首次以“千里之行”为主题举办毕业生优秀作品展。2015年,中央美院推出首届毕业季,除了常规的本科生、研究生展览之外,还设置了新闻发布会、启动仪式、校友分享会等系列活动,将“毕业展”的外延持续延伸,并与大众心理密切结合,直至成为文化热点事件。事实上,“热点”的本质在于院校不断提升了公众参与的“浓度”,巧妙借助作品与观众的互动,从而实现人气的最大化。雕塑《痕迹》 作者杨淞然(图片源于网络)

  有数据显示,2025年央美毕业作品展(4月30日至5月14日)吸引了超过12万人次参观,其中五一假期共接待观众5.3万人次,单日最高人流量突破1.5万人次。抖音话题“央美毕业展”相关视频播放量累计超10亿次,一些作品如雕塑《痕迹》《缝名体Medea》因互动性强、共情性强、视觉冲击力大而成为爆款。

  周边热。伴着毕业展的热潮,周边产品设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它们不仅成为了毕业展的“第二名片”,更成为艺术与商业、大众互动的纽带。特别是一些周边实现了跨领域融合,与科技、传统工艺、老字号品牌等合作,利用毕业季赚得盆满钵满。

  广州美院以“听,青年的声音!”为主题,其周边设计强调青年创作者的个性表达,毕业生作品中的独特图案、色彩块被提取并应用于T恤、手机壳等日常用品。央美创客市集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这场市集汇聚了185位摊主,设置了102个摊位,原创周边如钥匙扣、帆布袋、明信片等销售额突破30万元……在LABUBU热潮的影响下,无数潮流买手、文创品牌、内容博主们“蹲守”在周边里,凭借着商业嗅觉寻找着下一个爆款产品。周边产品成为连接学生、平台市场的起点,同时也是原创潮流内容的预热场,使得展览呈现出类似“潜力IP发布会”的特质。

  复盘“答卷”:沉默的艺术精神

  被冷落的艺术性。

  作为网生代,青年创作者强调互动性、体验感,注重作品与外界的对话,期望与观众一起成长,这种初心是值得认可的。但是作品的整体效果,却不仅仅是依靠“互动性”这一项指标进行衡量的。特别是如果过分强调了“互动性”,那么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自然会被放在次要位置。

  不少作品过度依赖技术,将技术的炫酷视为艺术的全部,而对于艺术本身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却没有进行得体的诠释。往往一场展览观看下来,过目的是热热闹闹的技术流,缺少的是真情实感的触动。一些虚拟现实作品,构建了奇幻的虚拟场景,但内容空洞,缺乏有意义的叙事和情感传递,在最初体验的新鲜感过去之后,并没有什么让人可以回味的干货,最终成为“镜花水月”般的视觉游戏。四川美院油画系2025届毕业生安琪作品《祷》(图片源于网络)

  由于新媒体技术更新换代快,很多作者对所使用技术的底层逻辑和原理掌握得不深,只是简单地套用现有的技术模板和工具,导致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同质化和浅表化倾向。在交互设计上,许多作品的交互方式大同小异,大多通过触摸、手势感应等常见方式实现与观众的互动,缺乏创新性的交互理念,使作品难以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同时,鉴于毕业生本身的阅历浅、生活体验不足等因素,大多数情况下通过二手资料获取灵感,导致很多作品流于表层描绘,难以触及社会现实与人性深度。

  另外一个趋势是萌物形象主题作品的泛滥,这一现象既源于学生校园生活的局限性,又受到网络审美潮流的影响。这样的作品创作周期短、技术门槛低,因而广受欢迎,但其艺术价值却相应地大打折扣。

  被冷拼的教育理念。

  美院毕业季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而言,毕业季是他们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平台,通过展示作品,获得社会反馈,为未来的艺术生涯积累经验、打开市场。对于学校来说,毕业季是检验教学成果、反思教学模式的契机,学校可以根据毕业作品的呈现以及社会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培养更适应时代需求的艺术人才。但综观今年五花八门的热搜,这从另一个层面证明了美院教育理念在当下的“手足无措”,是既要人气又要艺术的“难以两全”。

  这样的“双标”理念,无形中可能将对学生的培养引入误区,特别是当教育默许甚至鼓励这种“既要又要”的态度时,学生们学到的或许不是艺术表达的多元方式,而是投机取巧的生存技巧——假设有一天,当学生发现用好几个月打磨出的有思想深度的作品,远远比不上互动打卡装置的人气,那课堂上关于“艺术本质”的讨论便难免变得苍白,异样的声音也许是“不如去研究如何出爆款,反倒名利双收”。长此以往,怕是会酿成更深的失望。

  毕业生在创作中面临的双标和由此带来的“拧巴”困境,在展品中可见一斑。既要满足学术性的要求,又要考虑作品面向公众的传播效果,这使得创作变得更加艰难,甚至导致一些学生因追求短期利益而迷失了创作方向。又比如许多作品虽然表现出了新奇、炫酷、动漫化等青年亚文化的特征,但是对于艺术最该具有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却难觅其踪。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在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对艺术思维与人文关怀的训练需要不断加强。

  遭冷待的展陈作品。

  在2025年全国美院毕业季展览中,各院校为了平衡展览运营成本、艺术普及与受众体验,在收费政策上呈现出差异化的考量。如中央美院此次毕业展采取了收费制,并且将门票划分为普通门票、团体票、学生票以及校友票,同时对6至14周岁儿童以及老人予以免票;中国美院、四川美院等高校展览则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宽松的开放政策极大地降低了公众接触艺术的门槛,也埋下了展陈作品遭受破坏的隐患。图片源于网络

  在展览现场,随处可见“展品已损坏”“请勿推碰”“请勿攀爬”等提示,有的作品甚至写明造价,试图以此警示观众,但收效甚微。笔者亲眼所见,来参观的部分家长将美术馆当作游乐场,对孩子在馆内的奔跑、随意触摸展品等行为未及时制止,甚至认为阻止孩子触碰展品会妨碍他们感受美术馆的氛围,这种态度无疑助长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尽管场内有保安巡逻,但面对大量涌入的观众,尤其是低年龄段儿童,难以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管,在管理思路上缺乏预防性管理思维和有效的物理防护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创作者的心血结晶不仅没能得到完美呈现,反倒成为了“熊孩子”手下的牺牲品。

  结 语

  当毕业美展从实体美术馆延伸到线上线下,从单向展示变为互动参与,我们需要警惕的是艺术被流量稀释、被娱乐消解和被技术裹挟的危险。那些乍一眼所看到的毕业展之“热”,热在形式创新的视觉冲击,热在艺术破圈的传播效应,热在游客打卡的“到此一游”,却往往热过一阵后,变成互联网时代下的“冷饭”。但是,能够给艺术品注入永恒生命力的,永远都是创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对时代的追问,是作品沉淀的思想性和精神内涵。

  就好比我们所熟知的那些有震撼力的经典作品,极少是热搜上的“常客”,却是人们心中的绝版。归根结底,眼花缭乱的技巧只是构成作品的“外衣”,它的内核是否具有可以照亮人性的微光,能否为时代的困惑提供思考的锚点,才是决定它可否成为不朽之作的关键。这或许就是上一届的毕业“答卷”留给我们的深层启示:在热度中保持冷眼,不是拒绝变化,而是在变化中坚守艺术的本质,在浪潮中找到前行的方向。(立 十)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好好说再见》:面对死亡的另一种答案

  • 《浪浪山小妖怪》:哪怕寂寂无名,也要全力反抗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