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真正“属于校园的歌”在哪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真正“属于校园的歌”在哪里

来源:浙江日报2025-09-12 10:17

  作者:文韵平 郑梦莹

  校园里总是有歌声的。

  只是,当我们试着回想“属于校园的歌”时,不禁会问:现在的学生,还听校园歌曲吗?答案毋庸置疑,但如今校园歌曲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青春叙事或校园场景——

  从充满奇幻色彩的《达拉崩吧》,到“土嗨”《科目三》,再到洗脑热歌《APT.》,大中小学校风靡的多是流行歌曲、网红“神曲”,校园里的声音景观正以更开放的形式被重构。

  然而,这是“校园歌曲”吗,还是仅仅“在校园里流行的歌曲”?这两者的差别,就像“专属印章”与“流水标签”:一个是为校园量身定制的独特存在,另一个是随处可见的通用配套;前者能留下专属记忆,后者却缺少那份独有标识。

  歌声未曾消失,但“我们的歌”呢

  互联网改变了音乐的传播模式,让各类流行曲目轻松越过校园围墙。一些节奏明快、旋律抓耳,或充盈正能量、令人瞬间振奋的“燃曲”,因其强烈的穿透力,自然而然流行起来,成为校园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校园的围墙“矮”了,部分仅停留在表面趣味、缺乏审美品位与文化内涵的作品,也轻易在校园占据一席之地。有些被过度改编的“鬼畜”内容,靠着“洗脑”节奏和猎奇设定,在校园社交圈中广泛传播;有的歌曲主打“土味”风格,简单粗暴,却因符合部分学生追求新鲜感的需求,同样收获高人气。

  校园歌曲有其自身核心特质,是“属于校园的歌”,不是所有“在校园里流行的歌曲”都能叫做校园歌曲。流行歌曲、短视频“神曲”火爆一时,看似让校园歌曲的表达变得更多元,但多是为迎合某些流行趋势而作,内容更倾向于校园外、成人向的叙事和表达,并非真正的校园歌曲。热热闹闹之中,校园歌曲的概念边界逐渐变得模糊。

  这背后,更是传统语境中的校园歌曲逐渐走向边缘的现实。当“口水歌”和“神曲”充斥校园,用心描摹校园生活、刻画青春情感的歌曲反遭挤压,真正“属于校园的歌”声量也越来越弱。

  青春记忆的“锚点”,丢了吗

  每一代青年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体验,校园歌曲作为校园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淌过无数人的青春时代。校园歌曲的价值,不仅在于动听,更在于它能勾连青春的情绪与场景——晨读、晚风、树影、考试周、毕业季、同窗情,它是定格匆匆那年的“有声容器”。无论过了多久,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限定版“回忆杀”必定席卷而来。

  70后、80后口口相传的《童年》《校园的早晨》,还有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90后MP3里循环播放的《晴天》《那些年》,这些校园歌曲能够成为铭刻在一代青年心中的集体记忆,核心也就在于封存了特定年代的校园生活,捕捉到欢笑与泪水、离别与相逢、迷茫与憧憬等共性情感,让不同个体从中找到共鸣,形成情感联结。有些歌未必都是严格意义上的“校园原创”,但它们所营造的氛围,与学生身份和校园场景紧密相连,因此被“集体认领”。

  而今,那些短暂流行的“神曲”虽能带来一时快感,却缺失了对校园生活的深度挖掘、对青春悸动的恰当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歌曲的“泛化”,正使一代人的校园记忆悄然失去传承的“锚点”。当带有鲜明青春烙印的校园歌曲不断被替代,也就意味着记忆的断层。

  等到这一代孩子长大后再回首,课堂上的走神、同学间的嬉戏、毕业季的依依惜别,这些片段何其珍贵,却缺少了动人歌词、优美旋律的依托,飘零的记忆无从追索,这远比“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更令人遗憾。

  守住这一道“精神围墙”

  有人说,校园是理想主义最后的庇护所。它不仅是学习场所,更是精神家园。物理围墙可以低矮,甚至消失,但“精神围墙”不能坍塌。校园歌曲正是其中的一部分——它提醒人们:青春除了赶作业、刷视频,还该有一点诗意与理想。守住“精神围墙”,并不是拒绝交流,而是告诉我们,校园应该有自己的声音,一个时代的学生,也该留下属于自己的校园歌曲。

  当然,当下的校园,可以接纳流行文化的丰富性。但如果校园只剩下外界的“回声”,也就失去了自我生长的土壤。热闹之外,能否留出一块安静的角落,让一首歌从课桌的草稿纸上“生长”出来?哪怕旋律不完美,歌词略显稚嫩,它依旧会因为承载了独特的青春心境,而在未来某一天被唱起时,让人莞尔一笑。

  真正的问题是,今天的校园音乐创作,为何显得稀少?是缺乏创作的土壤,还是学生没有表达的冲动?一方面,音乐产业愈发依赖大数据和市场逻辑,校园歌曲的“小而美”很容易被淹没;另一方面,学生们的注意力被各种平台分割,也许没有多少人愿意安静地写一首属于校园的歌。

  要让校园歌曲重新生长,光靠怀旧是不够的。学校需要提供平台,鼓励学生愿意写、勇敢唱;创作者需要倾听校园里的真实声音,而非一味迎合市场;学生自己,也可多尝试以旋律刻录生活,而不仅是用手机录下十五秒视频。

  每个走出校门的人都懂得,我们怀念和感恩的校园,也许并不是那片物理意义上的操场,而是那个能够生长歌声、诗意与想象力的精神原乡。有了这份滋养,当出走半生的人听到某一首歌时,才可以笑着说:“这,就是我们的歌。”(文韵平 郑梦莹)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聊斋:兰若寺》谈谈拼盘电影如何超越简单拼接?

  • 俗能生巧:音乐剧《大状王》何以“粤”来“粤”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