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胡 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猛将许褚、自负的袁绍、忠诚的夏侯惇、末代之君刘协、枭雄曹操……诸多三国人物,走向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搭建的舞台,向众人演绎着遥远的时代里盛大的勇气与韬略。
这部电影由易中天担任监制和编剧,他为影片提供了学术顾问与学术支持。以曹操为主视角,电影着重展现他与袁绍、刘协三人之间的纠葛纷争,融入了讨伐董卓、官渡之战等经典历史事件,用新的叙事视角打开了一个经典的三国故事。
2005年到2008年,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主讲《易中天品三国》系列,他因视角平民化、观点鲜明化的讲解而一举成名。在节目上,他提出过许多引发热议的观点,特别是一些关于曹操的观点,易中天曾丝毫不掩饰自己对曹操的喜爱,他在《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系列的第一部分《大江东去》中说,曹操是“奸雄”,不过,这个“奸雄”是可爱的。他狡猾、奸诈,但是不虚伪,不矫情,他很真诚、坦率。在第二部分《真假曹操》中,易中天说,我喜欢曹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是一个聪明绝顶的真人……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那么多包袱和顾忌。
但在电影创作中,当易中天试图把学术观点转化为影像叙事时,不可避免地对曹操这一形象带有很多人为的倾向,乃至于偏袒。因此,《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深受易中天对曹操的欣赏之情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构成了影片的主要争议点。
对于曹操的形象,《三国的星空》主创着力凸显其作为“乱世英雄”的远见卓识与对汉室的忠诚,曹操尊奉汉室、恭迎刘协、推行屯田等历史功绩被大幅渲染,但还有很多构成其“奸雄”性格核心的复杂面、阴暗面在叙事中或多或少地被抹去,比如曹操曾为巩固权力而杀董承、逼死有孕的董贵人,以及徐州屠城等彰显其狠辣一面的重大事件。这种处理是对历史人物内在矛盾的回避。
在正史与演义中,“衣带诏”事件都是曹操与汉献帝刘协矛盾公开化、白热化的核心事件,但在影片中,这一事件被改编为董承个人的离间计,反而成为了曹操与刘协互诉衷肠、巩固信任的契机。这种改编抹平了曹操作为权臣与皇室之间固有的、不可调和的权力冲突,成为了叙事上的讨巧之举。同时,诸如“误杀吕伯奢”“与陈宫分道扬镳”等揭示曹操复杂性格的关键场景都被省略,使其“枭雄”弧光无从谈起,人物的转变与成长变得空白,整体形象显得简单、单薄。
因此,在《三国的星空》中,曹操的形象陷入了片面的美化当中,电影没有虚构人物,但却利用了“选择性真实”。它截取了历史上所有能够支撑曹操作为“英雄”与“诗人”的内容,却将其性格中的猜忌、权谋以及屠城等淡化为背景,或直接将其隐去。最终,一个在细节上皆有史可考的人物,在宏观形象上却背离了史实全貌。电影中,人们看到了一个失却了其核心矛盾性的曹操,虽然光辉、完美,却变得扁平。
片名《三国的星空》,也即在汉朝的旧秩序崩坏的时代,一群出身、性格、理想各异的人物,如何凭借自己的才能、谋略和人格魅力,在历史的星空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但从刚上映的第一部来看,电影的篇幅无力将三国的画卷悉数展开,没有太多群像,故事只是从曹操刚刚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到了官渡之战就结束了,没有经典“刘关张”组合,没有诸葛亮、赵云、吕布、周瑜、孙权、孙策等家喻户晓的人物,反而有些像以曹操视角展开的曹操传记电影。天空被曹操这一颗过于耀眼的孤星所遮蔽,群像叙事的承诺也便落空了。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