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姚 风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已经不仅仅是科学领域的研究对象,也成为艺术领域的创作媒介和参与者。艺术与科技的互构与共生最终都指向人类对“可能性”的永恒探索——科技提供实现这种可能性的手段,艺术则赋予可能性以意义,二者将共同照亮人类文明演进和艺术创新的未知之境。
在这场技术与艺术的碰撞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算法的进步,更是对人类审美本质的深刻拷问。
AI正在重塑艺术创作生态
当前,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已成为最具显性变革的领域。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提视造境:国际人工智能艺术文献展”,到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生态论坛,AI艺术正在从边缘走向中心。技术迭代速度令人瞠目:专业层级美学评判大模型“书生·妙析”首创“七术维”美学评价体系,可对构图、色彩、技法、情感等维度进行专业级评分。算法不仅能创作,还能评价,这彻底颠覆了传统艺术评价体系。
使用新技术算法工具增加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是艺术家永恒追求的实践,然而艺术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情感和创造力的产物,具有审美感性,是人工智能无法企及的高峰。随着科技发展,人工智能逐渐拥有了从模仿到创造的能力,由“再现”到“生成”,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唤起新的审美体验,产生了“人工智能艺术”。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还展现了技术理性的创新性,体现了人工智能与人类创造力的结合。AI艺术的出现,模糊了传统工具与创作者之间的边界,重构了艺术生产的可能性。传统的人工智能主要侧重于分析能力,如通过分析数据来发现规律和模式,并应用于个性化推荐等场景。AI艺术的崛起得益于艺术领域图文的低物理约束性、高容错度以及数据与算法的成熟度。但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深层焦虑:当AI能够模仿任何大师风格时,人类创作者的独特性何在?
人类艺术的不可编程本质
在算法浪潮中,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创造,往往诞生于非线性直觉、情绪张力与文化裂缝之中。这些恰恰是AI尚难触及的不可编程区域。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传统绘画中“可游可居”的意境深度,是AI生成作品时常常丢失的。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强调的“三远法”,不仅是构图技巧,更是中国人观照世界的思维方式。“艺术存在一种超越现象”。艺术能唤起丰富的审美情感,这便是一种形式的超越。绘画即是如此,艺术家通过作品与受众进行交流,作品中蕴含了他们丰富的艺术思考与经历,大大超越了纸张、画布与画笔等普通的排列组合。
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卢涛认为,艺术作品恰恰是那些不可能被数据归纳的事物,它们需要耐受模糊、坚持非标准、容纳不确定。这种“不可编程性”正是人类艺术的价值所在。
从创作者到“调酒师”的转变
德国摄影艺术家博瑞思·艾达格森通过实践提出了“创作者角色三阶段”模型:从传统摄影的“独创者”到运用初代AI时的“指挥家”,再进阶为多模态时代的“调酒师”。这种演变凸显人机协作的关键——人类必须掌控创意发起权与最终评估权,依靠专业经验和艺术品位确保作品质量。艾达格森强调:“AI本质是无意愿的工具,需人类引导才能发挥作用。”阿里云设计中心总监王路平提醒,别忘了审美的力量。“即便AI帮你生成十个、百个作品,仍然需要你用审美去选择”。这种选择能力,恰恰体现了人类审美感性的不可替代性。
破解算法霸权的东方智慧
在算法浪潮中守住艺术的温度,需要深植于文化土壤的审美智慧。舒勇认为,这种审美智慧正是破解算法霸权的关键密钥。当重拾毛笔创作丈二匹山水时,宣纸承载的不仅是水墨,更是千年文化基因的觉醒。手腕运转间的提按顿挫,暗合着“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韵律。水墨在生宣上的自然渗化,诠释着“天人合一”的美学密码。舒勇在艺术实践中摸索出“人机融合”的创作哲学:当AI生成的赛博莲花与传统写意荷花产生碰撞,既凸显出技术理性与人文感性的张力,也催生出“墨韵流光”的新语言。
AI艺术的身份认同危机
日本跨媒体艺术家藤堂高行的装置艺术作品《拴狗的动能》,通过一只被锁在链子上、竭力挣脱束缚的机器狗,隐喻了AI艺术的现状。这件作品让人意识到,尽管机器人并非生命体,并不真正感受疼痛或愤怒,一切都受到人工控制,但它们的动作与反应仍然牵动观者的神经。这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当AI能够创作情感丰富的艺术作品时,它是否能够真正理解情感?
青年艺术家简丹的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技术理性与审美感性间寻找平衡的案例。她的创作将AI图像生成的精密算法与油画刀刻的粗粝质感融合,让科技理性的光芒与艺术感性的温度在画布上共舞。艺术家和人工智能共同构成创作主体,算法与灵感两者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关系。艺术家通常负责提供创作灵感、主题和审美指导,而人工智能通过学习大量的艺术作品数据,形成不同的模型和算法,辅助艺术家生成具有独特风格和表现力的艺术作品。
在共生中寻找平衡点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姚大钧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生态论坛上宣布成立“国际AI创意联盟”。该联盟旨在推动AI与艺术的跨文化对话,建立共享数据集与伦理框架。联盟希望将以论坛与联盟为新起点,持续探索“两个AI”——人工智能与艺术智性的协同进化,为全球数字文明贡献东方语境下的创造力方案。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指出,当AI能以惊人速度生成作品时,人类必须重新锚定“艺术智性”——那种融合直觉、经验、情感与文化背景的“独创”。技术将倒逼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独创?什么是灵感?什么是深度的美?
9月20日,青年艺术家简丹在香港举办主题为“戒甩电子奶嘴”的分享会,从艺术视角出发,探讨家庭如何平衡科技使用,创造高质量互动时光。这延续了她一贯的艺术疗愈理念——相信艺术具有缝合社会裂痕的魔力。
在现实中,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种子是科技与艺术、想象与创造力的结合,同时也是算法与灵感的博弈。由此也映射出技术影响下关于艺术本质的永恒追问。如今,算法推荐系统塑造的“信息茧房”正在消解审美的多样性,深度伪造技术更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从而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稀释。但与此同时,艺术自始至终承担着为技术发展注入伦理温度的功能。不断发展中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作为一种即将引发艺术领域变革的力量,向传统的艺术生产范式发起挑战。当我们面对AI时,不是应该问它能替我们创作什么,而是应该以它为对照,来审视我们自己对于问题的敏锐度、对事物的认识角度、对现象的反思深度。算法与灵感的博弈,最终指向的是人类创造力的自我超越。
(作者系台州学院、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