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你心目中的古装剧TOP3都有谁?近年来,古装剧早已摆脱“长辈专属”的刻板印象,成为年轻人热衷追捧的文化热点。无论是服饰道具中精巧呈现的刺绣、榫卯纹样,还是剧情里生动有趣的历史细节,都精准击中了年轻观众的兴趣点。
三重共鸣:实现古今价值共振
古装剧创作者正以合理想象探索“历史的可能性”,形成兼具历史精神与艺术创新的叙事模式,引发观众深层共鸣。这种共鸣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情感共振,《琅琊榜》中梅长苏与靖王的信义担当,《周生如故》里周生辰与漼时宜克制深情的情感,直抵人心。其次是文化认同,《大明风华》中“天子守国门”的场景,唤起观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共鸣;《藏海传》中主人公从“隐忍复仇”到“守护苍生”的蝶变,让观众在确认自身文化归属的同时,也强化了民族认同。三是现实联结,《庆余年》中范闲对公平的执着,《梦华录》中赵盼儿逆境创业的经历,《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面对职场的挣扎,都是现实生活的投影,让观众从在角色中看见自己,亲切感拉满。
中国匠心:雕琢国潮新韵
近年来,古装剧通过精细考据,与传统文化深度结合,推动了国潮文化从荧屏走进现实生活。《清平乐》、《墨雨云间》等剧在服饰、妆容上严谨还原历史,引发观众复刻热潮;《藏海传》助力昆曲“破圈”;《梦华录》带动茶文化体验热潮;《长安十二时辰》催生唐风沉浸游;《清明上河图密码》依据古籍还原宋朝响堂唱菜等非遗技艺,促成“汉服游园”等国潮新风尚等等,古装剧的文化辐射力构建出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完整路径。
当下,优秀的古装剧以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塑造出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它们并非执着于还原历史的每一个细节,而是着力捕捉历史的精神内核。它们不仅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活,更在文化创意与产业融合中激发出无限创造力,成为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综合光明日报文章2025年10月15日第十五版《古装剧:从历史叙事到国潮风尚》,制作:刘杨东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