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硕
一部作品的“命”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但不能因此陷入某种虚无主义或不可知论,进而转向貌似简便易行、立等可取的流量崇拜。流量可以锦上添花,但不能无中生有,对流量价值的夸大和神化,无异于缘木求鱼。真正引人入胜的,永远是对人性幽微的洞察,是穿透屏幕和银幕的真实情感。
曾几何时,我们谈论一部文艺作品,关注的是故事是否打动人心、人物是否鲜活可爱、构思是否精巧新颖,而如今,一些从业者谈论最多的,是靠一系列数据指标支撑的“流量价值”——从票房排片、热搜数量、热度排名,到观看时长、会员拉新、商业转化等等,让人应接不暇。
这些流量数据为出品、创作、平台、广告等各方决策,提供了更多维度的参考依据,其背后是一种变革性的行业秩序、行业价值、行业生态正在形成,它作为将市场要素内化为文艺创作核心属性的一种新路径,将文化产业与可量化的市场标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新媒体时代的审美趣味变革,使观众对故事的爽感、轻盈度、互动性,以及情绪价值的需求,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快节奏、强刺激、多反转的叙事风格,匹配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适应当下人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本是顺理成章。然而,这一本应属于叙事风格的问题,却在一种非理性流量思维的主导作用下,长期被一些人奉为创作的核心甚至唯一诉求,最终演化为一种“唯流量论”的价值错位。

七夕档电影《7天》票房。(数据源于猫眼专业版)
片面地认为好作品只是流量价值的胜利,既不符合实际,也容易造成对好作品的浅表化归因。更大的危害还在于,当整个行业被裹挟在一张以流量为核心的利益网中,必然导致文艺创作逐渐背离艺术规律,从而造成行业的天花板被整体拉低。从结果上看,在这种在看似客观理性标准指导下创作出的大量作品,不仅很难兑现所要追求的流量,而且常常与“出圈”“爆款”的功利效果背道而驰。从今年几大视频平台相继推出的《白色橄榄树》《滤镜》《赴山海》等剧集的集体溃败,到暑期档电影《7天》票房与口碑的双双失利,反复证明了行业的基石依然是创作实践,而非光怪陆离的数据操演。
虽说不同作品各有其命,文艺领域的从业者也常说“不知道哪片云彩会下雨”,不可否认,一部作品的“命”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但不能因此陷入某种虚无主义或不可知论,进而转向貌似简便易行、立等可取的流量崇拜。如果自以为掌握了下可保底、上可“出圈”的密码,按照预制的“流量配方”如法炮制,作品投入市场往往不见水花。无论是同一题材的过度开采,还是同一表现手法的跟风上演,都会因透支受众的新奇感而导致观赏热情衰减。今年以来悬疑题材扎堆出现却鲜有佳作,正是由于套路化、同质化引起了大众审美疲劳。不可告人的隐秘过往,难圆的人生遗憾,深埋暗处的阴谋……不难发现这些作品中存在大量可以相互替换的元素和桥段。
文艺行业应坚守创作之本,善借流量之利,让流量价值与艺术审美相得益彰。实际上,真正决定文艺作品成色和口碑的,是蕴含其中的独创性发现和差异化表达,属于艺术审美的范畴,而这恰恰是文艺创作的核心,也潜藏着流量变现的终极密码。把对生活独到的感触、感动、感悟之“感”——这份创作的原始冲动保留下来,萃取出生活的本质真实,将与众不同的审美发现另辟蹊径地传递出去,用一种“陌生的熟悉感”与当下观众“对上暗号”。

电视剧《生万物》海报。(图片源于豆瓣)
电视剧《生万物》为传统题材找到了新鲜切口,并为其注入强烈的现代意识,以生活流实现了对“人与土地关系”的轻巧破题。电影《南京照相馆》以“小人物+照片”的独特视角展开叙事,让观众内心久久沉浸在沉重与感动交织的情绪中。这些品质上乘且流量可观的文艺作品,既延续了传统经典叙事的深度与温度,又借鉴了新媒体叙事的节奏与手法,让艺术审美与流量价值这对貌离神合的“兄弟”得以相互成就。
表面上,好作品的“出圈”是顺应了流量逻辑的结果,实质上是凭借自身独特魅力实现了艺术突围。流量可以锦上添花,但不能无中生有,对流量价值的夸大和神化,无异于缘木求鱼。真正引人入胜的,永远是对人性幽微的洞察,是穿透屏幕和银幕的真实情感。

从左到右依次为《庆余年》《唐朝诡事录》《大话西游》的衍生短剧《庆余年之帝王业》《唐诡奇谭》《大话·大话西游》。(图片源于豆瓣)
正反两方面的案例都说明,让流量回归理性需要使其“脱虚向实”,这是一个让创作逻辑从算法偏好向时空共情的转变过程,是出品方、平台、创作者与用户关系的再平衡过程,也是一次行业生态修复与价值重塑。通过建立一套健康、多元、可持续的评价体系,让从业者的注意力由堆砌流量明星、复制爆款套路、魔改经典IP,回归到锻造内容本身的生命力。这样,好作品可以通过长尾效应、版权分销、衍生开发等途径获得持续收益,而非仅仅依赖播出时的广告和会员拉新等旧有方式。
要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发挥流量应有的作用,惟此才能培育出更多长期主义的美好故事。这既是文艺佳作不断涌现之需,亦是流量自身的“生存之道”。(张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