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曾念群
用“革命之路”作为电影《一战再战》的译名再好不过,可惜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斯莱特2008年二度合作的婚姻题材影片曾用此名。片中的“一战”戏份,在160分钟的篇幅里不过半小时;后程并没有连姆老爹那种为救女儿披荆斩棘的硬气——所谓“再战”,其实不过是仓惶“在逃”。鲍勃老豆倒是慌慌张张开了两枪,可根本没用,最后还是女儿薇拉经历伦理与生死洗礼后,临危之下完成自救。

《一战再战》剧照
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长篇小说《葡萄园》。原著以少女普蕾利探寻生母下落为线,揭开一段上世纪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秘辛。书中既有嬉皮士公社与政府特工的对抗等现实触及,亦有忍术和类死人改造实验等超现实要素;既有革命热血,亦有斗争的荒诞与人性挣扎——通过多重线索一展后工业美国的精神困境,借20世纪60年代运动的反思,触碰美国民主制度的内在悖论。
该影片编剧、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改编除了将原作倒序改为线性正序,便是大刀阔斧的删减。首先砍掉了超现实的部分,就连主线人物忍术也照样大刀一挥删掉,操纵政治阴谋的联邦检察官等统统手起刀落。如此一来,多线叙事便简练成好莱坞少见的二元对立,即极左和极右的正面冲突——右的是一个名为“圣诞冒险俱乐部”的白人至上集团,左的是一个叫“法国75军队”的抵抗组织。故事以十六年为分割线,前30分钟是极左的疯狂,之后是极右的反扑。
为了贴近现实,编剧甚至把1994年才出版的种族主义书籍《钟形曲线》引到故事的“当下”时间里。这一“时间手术”意味着历史后移二十年,虽有架空上世纪60年代抵抗运动之嫌,却把种族主义的战火直接烧到更接近美国社会“当下”的眼前。
故事的巧思在于,如何把两个直来直去的极端组织的硬刚,掰弯了揉酥了拧成一条粗壮有力的钢铁棘刺之鞭,用它去揶揄、反思,更抽打美国社会的困局与现实。具体的实施方案是两个老爹的明争暗斗,即莱昂纳多饰演的抵抗军养父鲍勃和西恩·潘饰演的特工亲爹史蒂文的博弈。
用吃瓜群众的逻辑,这事儿可以简单概括成一个“绿与被绿”的故事。故事上半场的看点,是史蒂文怎么在革命逆流里,不动声色地给鲍勃“戴了绿帽”;下半程则是替别人养娃十六载而不自知的鲍勃,如何在孩子亲爹枪口下,拼力救下这个“被绿”换来的孩子。
这么说显然是轻薄至极。有趣的是,这就跟所有人皆知女儿薇拉有手机唯鲍勃老爹不知类似,影片直到最后也没让男主鲍勃知晓薇拉是他被宿敌“绿”后的结晶。
影片乍看上去有站队极左之嫌,实为借骂极右的表面功夫揶揄白左,或说各打五十大板。白人至上那群人的丑恶嘴脸不必多提,单说为“白人净化事业”兢兢业业一生的特工史蒂文,为自保连混血亲生女儿的命都不顾,可即便如此,最终还是没能躲过高层的清算。
“法国75军队”更甚。他们嘴上喊着为底层和少数裔公平而奋斗,干的却是打劫银行的勾当。再看这抵抗军的骨干们,个个口号喊得响亮,骨头却酥软,抓一个叛一个,叛徒都可组建“法国75叛军”了。
而受人敬仰、被众人拥护的革命前辈鲍勃,已不是“躺平”而是“摊平”了。他转移到巴克十字镇避难十六载,革命斗志全无,常年沉溺毒品和酒精,以至于连接头暗号都忘干净,逃亡路上只剩下仓惶与失态,甚至连真相都不配知晓,最终沦为导演的搞笑担当。
相比之下,反派史蒂文更具攻击性。他表面上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实则不过是白人至上集团的工具和爪牙。在这个双男主的故事中,西恩·潘的表演更显饱满而立体,相信会是来年颁奖季大赢家。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不愧是欧洲三大电影节大满贯导演,《一战再战》可谓影迷“梦中情影”——影片从叙事到视听语言丰满而不乏趣味,大量风格鲜明的跟拍运镜和特写镜头,让人物肢体和内心统一,似乎脸上每一条皱纹都会说话。尤其第三幕公路戏,错位的编排加上汽车视角的跌宕起伏,一如命运与前路的未知与沉浮。
尽管《一战再战》引进后票房遇冷,但要论年度最佳引进片,它仍是别无二选的存在。相信它会是一部年久愈芳的电影。
(作者为电影评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