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冯 俐
经典复排是专业文艺院团艺术生产中的应有构成,是剧院业务建设、人才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形成和保持一个剧院艺术风格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让经典作品焕发生命力的一种活态传承。比如,《雷雨》《茶馆》之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马兰花》之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之于中国歌剧舞剧院。经典复排作品与剧院之间往往存在着独特的归属、传承关系,不断复排的过程,就是艺术传承的过程。北京人艺的《雷雨》几十年间虽由不同导演以不同构思进行诠释,但每个版本又都延续着对经典的回望和对剧院艺术风格的传承与探索,也是淬炼一代代剧院演员的课堂;中国儿艺的一部《马兰花》,从1956年的建院大戏到2016年复排的第6版,呈现手段不断变化,但其中国民间故事的基调和载歌载舞的童话式表达始终保持,可以成为三代甚至四代观众的童年记忆,是当代儿童戏剧的代表性作品。
经典复排工作在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中,镇院之宝、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白毛女》的创排尤其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性。这部歌剧诞生于1945年,在80年间的多次复排中,剧院始终坚守作品中“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文本核心,以及核心音乐、唱段的艺术范式和反抗压迫、追求自由解放、捍卫人性尊严的文化内核等要素,同时不断丰满剧中人物形象、丰富音乐表达形式,优化舞美、灯光、音效等观赏体验,从而让该剧持续成长、历久弥新。翻开中国歌剧舞剧院院史,从延安时期直到今天,关于《白毛女》复排的记录从没有间断过。其中,最重要的几次有:1962年复排,召回王昆、郭兰英、陈强、李波等老一辈演员,整体上“动了较大的手术”,形成了“最有代表性的定稿”。1977年复排,年近五旬的郭兰英再次登台,传递经典本真魅力。1985年复排,剧作深入文化传统根脉、贴近时代审美的音乐艺术形象更加熠熠生辉。2015年复排,原文化部组织强大的主创阵容,强调“守本创新”,强调回归歌剧艺术本体,突出音乐性、歌唱性和旋律性,坚守中国民族歌剧的属性,令该剧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该剧的每次复排始终保持着“集体创作”的模式,当年的主创前辈们总会以不同方式“在场”,带领一代代青年文艺工作者回到创作之初的情感和追求,在讨论甚至争论中集思广益,探索戏剧主题的深化、人物的丰满、音乐的丰富等,并在此过程中,将关注现实、服务大众,借鉴歌剧艺术、依靠民族音乐,讲述中国故事的创作原则传递给更多青年文艺工作者,而每次的复排成果,也多会成为民族歌剧乃至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2025年,是歌剧《白毛女》延安首演80年,中国歌剧舞剧院以精心恢复的2015年版,在国家大剧院和延安大剧院连续演出了4场,场场爆满。还是80年前的故事,剧场里的当代观众甚至孩子却能全程共情。当熟悉的旋律在剧场响起,国家大剧院里的城市青年和延安大剧院里90多岁、看过当年首演的老前辈都热泪盈眶,连声赞叹“太美了!”4场演出,我们见证了这部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跨越时空,在代际之间完成了一场动人的接力,也深刻体会到了“经典永流传”的内涵——经典是“流传”的内核根基,“流传”是经典的生命力延伸,而复排,则是令经典常演常新、焕发持久生命力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同时,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复排过程中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歌剧创作、表演人才,使经典民族歌剧的剧本、表演范式、美学风格等舞台艺术的核心基因,形成最具代表性的传承发展的活态典范,哺育剧院形成、深化独有的艺术理念及传统。
同样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小二黑结婚》是中国第一部喜歌剧,创作于1952年,由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首演。剧中歌词和对白生动通俗,充满鲜活的群众语言、风趣的戏剧情节和轻松幽默的喜歌剧色彩,塑造了农村姑娘小芹和民兵队长小二黑等质朴可爱的人物形象,音乐旋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质朴的乡土气息,优美动听。这部作品也进行过多次复排,探索之路漫长坎坷,从回归人性刻画,到尝试加入交响乐编制引发争论。2016年由第一位小芹的扮演者乔佩娟老师担任艺术顾问、郭兰英老师任艺术指导的《小二黑结婚》的复排获得成功,既保留了作品原有的经典韵味,又焕发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时代活力。2025年5月,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家与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师生合作,将2016年版中的大编制民族管弦乐团改编成20多人的民乐队,帮助新一代戏剧学子完成了从课堂上的剧本、曲谱阅读到身体力行上台表演的跨越。而经过如此技术“复排”的乐队编制,也成为剧院下基层、进社区演出的“全新版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剧院对歌剧《原野》的复排。由万方改编自其父亲曹禺先生的经典同名剧作,金湘先生作曲的这部歌剧,自1987年问世以来,受到了广大观众和业内专家的热烈欢迎和高度好评,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部真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原创歌剧”。然而,这样一部好作品近年来的演出场次却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体量极大的舞台艺术形式,一部歌剧的演出往往需要近200人的演职人员队伍。为了让歌剧能够演起来,剧院艺术家们在保持原创导演所有舞台处理的前提下,进行了演奏形式创新的“复排”:仅以6名角色演员、一台钢琴、一名指挥和两件民族打击乐,取代原有的乐队与合唱队,完成全剧演出。这台钢琴版《原野》从进校园、进社区开始,不断检验着自身形式创新的可行性,直到入选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展演,得到了戏剧节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认可。
歌剧创作难,尤其是中国歌剧,要创作一部好听好看,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好歌剧更难。作为肩负着中国歌剧舞剧传承与发展使命的国家级院团,剧院几代艺术家一直都在探索着中国戏曲、民族音乐与西方歌剧结合的路径。《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原野》等作品的成功都凝聚着老一辈创作者们深厚的生活积累、艺术积累和对中国歌剧创作实践的深入研究。对这些经典作品的复排,是对前辈经验的学习和总结,是守正的要求、创新的准备,也是剧院传统传承、业务建设、人才培养、队伍提升的重要抓手。
面对当下歌剧演出面临的诸如观众人群萎缩、参演人数过多、排练演出成本较高、市场推广难度较大等问题,我们的复排将会更多着眼于经典的含金量,从演出形式创新和体量“瘦身”上入手,全神贯注地聚焦作品的戏剧性、文学性和演员演唱表演本体,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下,打造经典剧目的小型演出版本,以经典作品的影响力推广经典作品,以演出激发活力、扩大影响、培养观众。
2026年,剧院还计划复排上演于20世纪80年代,由鲁迅先生同名小说改编、“人民音乐家” 施光南作曲的原创抒情歌剧《伤逝》,希望那首曾广为传唱的《紫藤花》能唤起老观众的美好回忆,也能召唤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
经典复排是文化传承,也是艺术反哺,是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学习和成长;而当代审美的注入,也可以令经典永葆活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典作品如同长河源头,每一次复排都是水源汇入;而艺术事业的发展和艺术人才的成长,也离不开经典作品的滋养。经典复排,可以令我们的艺术长河奔流不息,令我们的艺术人才层出不穷,经典复排,更会帮助我们积蓄创新创造的底气和力量。
(作者系剧作家,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党委书记)
原标题:长河流水 泽被后世——舞台艺术经典复排的时代价值与当代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