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 畅
我们既不能固守在经典本身的语境场域内拒绝改变,也不能使经典沦为一种符号或者标签,随意附会于现代艺术形式。对经典的再创作,就像一次超越时空的对话。惟有熟参经典,才能有充满新意的改编和富有灵气的创作
春节期间,大型诗词文化音乐综艺《经典咏流传》在央视首播,反响热烈。和诗以歌的形式、精益求精的制作,令观众耳目一新、纷纷称道。“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首沉寂了几百年的清代小诗《苔》,一夜之间传遍千家万户。
面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词,怎样进行恰当改编?这一过程,既是传承又是创造。包括诗词曲赋在内的古典文学艺术,凝聚了中国古人的审美观念和生命智慧,对于今天的文艺创作来说,可谓丰沃的文化土壤。在这片热土上进行再创作,是一件严肃之事,必须心怀敬畏。
为古典诗词谱以新曲并重新演唱,之前已有不少先例。对此,有观众表示质疑。他们认为,古典诗词内涵丰厚、意蕴深刻,不应当也不适合以通俗化的再创作,来实现流行和普及。一些改编,看似赏心悦目,实则破坏了诗词本身的意象与境界。客观来说,这种质疑不无道理。但事实上,经典只有活在当下,才能不断焕发新的生机。这启发我们,既不能固守在经典本身的语境场域内拒绝改变,也不能使经典沦为一种符号或者标签,随意附会于现代艺术形式。对经典的再创作,对经典进行现代阐释,就像一次超越时空的对话。惟有熟参经典,才能有充满新意的改编和富有灵气的创作。
《经典咏流传》立足于此,致敬经典,作出了一系列积极而有益的尝试。这从舞美设计,便可见一斑。电子竖屏似竹简般排列,从空中缓缓降落,向观众展示即将被传唱的诗词篇目,悦目而庄严。形式尚如此,内容更讲究。每位登台的经典传唱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饱含热切的情怀。
节目中的改编,大都很好地重现了古典诗词的气韵与风貌。例如,歌手谭维维演绎的《墨梅》,融入了琵琶、古筝等丰富的音乐元素,使新曲的旋律与原诗的节奏巧妙融合,使言浅意深的诗和悠扬动听的歌相得益彰,将梅花之清气与傲骨延伸至每一个音乐段落。《登鹳雀楼》由多种民族弦乐共同奏响,将“更上一层楼”的大气与豪迈表现得淋漓尽致;《天净沙·秋思》伴随钢琴演奏缓缓吟唱,绘出了“枯藤老树昏鸦”的清寂与荒寒;《送元二使安西》以关中方言吟唱出来,在西洋钢琴和南宋古琴的伴奏下,更添几分离愁;壮观浩荡的青铜编钟,让一曲《离骚》荡气回肠;《三字经》以说唱形式娓娓唱来,可爱而亲切。还有一些,采用现代流行曲风进行阐释与表达,也自有一番妙趣。例如,毛不易、廖俊涛演唱的《月下独酌》,借鉴了蓝调的忧郁风格,低沉沧桑而又深情款款。
这样的再创作,将古典诗词内蕴的思想情感与生命哲学,外化为易于传唱的现代歌声;这种打开方式,让古典诗词内蕴的文化精神变得鲜活而生动,为大众学习经典、传承经典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大众化、流行化的再创作,使得经典融入生活,激发了更多人对古典诗词、传统文化的热爱;高品质的电视综艺,使得观众对古典诗词的印象,由可读延伸为可观。古典诗词,不只属于白首穷经的学者,不只拥有枯燥、高冷的气质,它们也能以可爱、亲切的面貌和形式,出现在手机歌单里,一键点开便瞬间抵达耳畔,让我们随着旋律轻轻哼唱。更进一步说,经典能否通过“咏流传”实现“永流传”,离不开广大观众的积极参与。在读经典、唱经典的同时,我们都是充满自信的经典传唱人!
(作者高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