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春风十里,不如相约诗词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春风十里,不如相约诗词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03-12 12:4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胡慧中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乃一年之始。对于春天的重视与珍爱,古今相同。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中蕴藏着跨越时光罅隙的千古情怀。在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美好时节,我们不妨相约诗词,领略春之意蕴与情思。

春风十里,不如相约诗词

  春之景

  桃李芳菲,青柳沐风,美妙的春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诗人则于笔端细细描绘所见所感。也许春色来迟、芳华未至,韩愈则写《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传神生动,赋予春雪以烂漫情思。春雨贵如油,润泽万物,杜甫《春夜喜雨》大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写道,“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绵绵春雨令其思绪翩跹。

  诗词中的春景极富色彩感。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其一脍炙人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将江水碧蓝与江花红艳映衬,当真是生机盎然。杜甫《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则将江、鸟、山、花分别设色,碧白、青红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明丽、鲜妍的春景图。

  春之景物琳琅满目,春之景色斑斓多彩,正应了朱熹《春日》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

  春之趣

  由严冬步入暖春,约上三两好友出门踏青,其乐融融。此乐古今同,古代每年春秋时节,人们会两次祭祀土地神,称为春社与秋社,且尤重春社。届时乡邻聚会,酒食宴饮,热闹非凡。女子可停止劳作,携伴外出游玩。

  北宋词人晏殊的《破阵子·春景》,即写少女春社时的生活片段,意趣盎然。该词下片写道,“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女主人公在采桑路上与东邻女伴相逢,玩一种名为“斗草”的游戏。少女这才明白难怪昨夜做了美梦,原来今日斗草会赢,不由得巧笑倩兮。娇俏可人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春之恋

  春心萌动,春梦无痕,春天是个被爱情眷顾的季节,亦与诗词心心相印。

  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流传甚广。诗人进京赶考落第,在长安南郊邂逅一位美丽少女。次年春日重寻不遇,故作此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爱而不得,最是伤悲。后人口耳相传,编写戏剧,令崔护所爱少女因情死而复生,这一爱情传奇终得圆满。

春风十里,不如相约诗词

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意图

  南宋诗人陆游深爱妻子唐婉,却被封建专制家长无情拆散。之后,二人于沈园相遇并作《钗头凤》,岂料一面竟是永诀。四十多年后,带着对亡妻经年不减的爱意,七十五岁的陆游重游沈园,写下《沈园二首》。“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睹物思人,唐婉一如仙子,映于绿波之上。虚幻的倩影,早已在诗人的心中镌成了永恒的挚爱,矢志不渝。

  春之愁

  纵然春光无限好,也总会在四季更替中消逝。灵心善感的文人,目睹三分春色随尘土、逐流水而去,每每生发叹惋之情。例如,南朝梁元帝《春日》诗云,“春愁春自结,春结讵能申”;李白《愁阳春赋》诗曰,“春心荡兮如波,春愁乱兮如云”;五代南唐词人冯延巳有词《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深埋于每个人生命中的“闲情”,无可名状的愁绪,总在不经意间被触动。“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既然愁苦无穷无尽,永远无法消解,不如独立于孤寂无人之境,满怀一腔深情,凝视着浩渺无垠的哀愁。

  《红楼梦》中,林黛玉将伤春之情、痴情之苦埋葬于花冢,寄予一首《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望着漫天落花,她手把花锄、愁绪满怀,感叹命途多舛。怜惜落花,又何尝不是在怜惜自己?只可惜木石前盟终被拆散,黛玉泪尽而亡。此诗如泣如诉,一字一句皆以血泪凝成,感人至深。

  春愁黯黯,在暮春时节,最能触心怀。

  春之思

  从春草初生、春林繁盛,再到春残花凋、春意阑珊,事物变化的过程,充满了哲学意味。

  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作于亡国被俘之后。雨声潺潺,扰乱了思绪。残春将尽的夜里,身心都寒冷难耐。“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一句,最富哲学意味。刹那含永劫,“一晌贪欢”之中,李煜似乎参透了人生,可谓“高妙超脱,一往情深”。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作者因境生情,悟出了人生有限而宇宙永恒的哲理,情意隽永,意味深长。无独有偶,唐代诗人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感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亦有青春易逝、物是人非之思。

  如画美景、丰富意趣、动人情愫、离索愁绪与深刻哲思,古诗词里的春让人心有戚戚、百读不厌。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的淘洗、打磨之下,熠熠生辉。“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开卷有益,且读诗词陶性情。

  (作者胡慧中系吉林大学文学匡亚明人文实验班2014级本科生)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捕捉公共议题,回归叙事本位:看微短剧何以强化公共表达

  • 《棋士》:非典型性善恶启示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