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健
由王姝蕲创作、刊于《人民文学》2018年第2期的小说《花前一人食》是一篇给人惊喜的作品。
“惊”是因为小说聚焦当下盛行的互联网“主播”群体,描写了一些边缘主播们的生存境遇和心路历程。主人公唐晓棠是一名职高生,正面临择业的难题。她发现互联网经济迅速直接、公平爽快,挣钱立竿见影,比如“开淘宝店富了一批爱打扮的,写网络小说富了一批爱幻想的,做微信公众号富了一批爱叨叨的……”于是,在“网红”标杆的示范效应下,唐晓棠突发奇想,成为了网络直播平台上的一名“吃饭主播”,与城市空巢青年、忙碌而寂寞的人们抱团取暖,在“粉丝”的打赏、点赞中赢得收入和欣赏。
镜头前的唐晓棠是一位可爱动人的小公主,镜头后的她则是一个住在简陋、狭小的出租房里,一顿“饭”从下午吃到晚上,明明胃绞痛却还要在镜头前嘟嘴卖萌求打赏的无助女生……这部分写出了网络狂欢的两面性,极具讽刺意味。无疑,这部作品的选题角度,较通常的互联网题材推进了一个层次,让我们看到受互联网深度影响的当代青年们的精神状态。
“喜”是小说构思比较巧妙,小说以“我有一个朋友,叫唐晓棠”开篇,从旁观者张青青的角度讲述了唐晓棠做“吃饭主播”的来龙去脉,铺陈出她的故事演进线索。张青青是唐晓棠人生的见证者、批评者、倾听者,然而行文结束我们发现,张青青是唐晓棠订外卖时的“化名”,唐晓棠、张青青的双重视角,实际是融为一体的闭环,所谓的对话、倾诉,不过只是主人公的自言自语,让人更加怜悯这份直抵心灵的孤独。
作者王姝蕲是一位互联网文化工作者,对互联网媒介生态有着切身的体会。八〇后、九〇后、零零后几个代际的青年群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的人群。对于这些成长于数字时代的青年,网络不单单只是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而是,互联网思维早已根植他们的价值观,成为了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网络及其新兴社交模式,隐藏着青年群体的情感依托、价值诉求和审美心理,形成了各种“新媒介青年亚文化”现象。以直播为例,他们通过新媒介的聚合,与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形成基于共同兴趣的社群和部落,分享信息、交流情感,促进认同,来获得短暂性的身份归属感,填补现实生活中因身份迷失、个体原子化、漂泊无依所导致的空虚。
当前很多青春文学关注的是小清新、怀旧、情怀或是玄幻、修仙,在捕捉青年群体的热度、切入青年问题的锐度、关爱青年的温度不够,由此造成文学作品中的青春形象常常是模糊的、含混的、甚至是自以为是的。《花前一人食》无疑是介入现实问题的一种有益尝试。作品直指“网生代”青年所面临的精神难题,这个问题对于当下的文学创作来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花前一人食》将互联网直播“残酷”的一面展示出来:网络直播在带来便利、活跃的同时,无限放大人们的猎奇、窥私欲,对个人私密生活的刻意呈现,对流量逐利的肆意宣扬,充斥着虚华浮夸、泡沫虚幻,追逐着一夜成名的神话。作品道出了青年群体在新兴社交平台中遇到的内容俗化、价值崩塌的困惑,宛如在互联网的屏幕之后发出的一声叹息。(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