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兄弟》:对知识分子的体面拆解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兄弟》:对知识分子的体面拆解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4-09 14:5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宗城

  在余华的小说中,我们能读到对崇高口号的厌弃、对宏大价值的舍弃,以及对传统知识分子趣味的嘲弄,书中充斥着琐碎的世俗生活以及性与暴力的底层冲突。

《兄弟》:对知识分子的体面拆解

余华小说《兄弟》

  《兄弟》是作家余华从2000年写到2005年的作品,五十万字的厚度在余华的作品里不多见。余华称,这是一本“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上部写文革,下部写改革开放,一对兄弟、一个城镇,折射中国四十年的沧桑巨变。

  小说从“李光头偷看刘镇第一美女的屁股”讲起,引出乡村教师宋凡平与丧夫妇女李兰,二人相知相爱并组建家庭。于是,李兰之子李光头与宋凡平之子宋钢成为兄弟。十年动乱期间,宋凡平一家受到打击,宋凡平也因为出身问题饱受欺凌,最终惨死。李兰从上海归来,不久病故,留下兄弟二人相依为命。到了下部,李光头成为了福利厂厂长,通过捡垃圾发家并最终成为刘镇大富翁,但此时刘镇第一美女林红却嫁给了好兄弟宋钢。宋钢生活贫苦,为了给妻子像样的生活,决定外出打工。不想颠簸流离归来之后,妻子林红却和李光头好上,绝望的他留下遗言卧轨自杀。最终,刘镇的一干人等在李光头的带领下,鸡犬升天,发家致富。林红却做了红灯区的老鸨。

  小说一开头就在挑战读者的忍耐极限,余华通过对“李光头窥探女人屁股”事无巨细的描写,展现出小镇人物内心的真实状态。

  在余华的小说中,我们能读到对崇高口号的厌弃、对宏大价值的舍弃,以及对传统知识分子趣味的嘲弄,书中充斥着琐碎的世俗生活以及性与暴力的底层冲突。熟悉中国文学传统的读者明白,中国文人乐于将温柔妩媚的女人作为美的化身,不遗余力地书写君子对美的向往与“爱而不得”的踟蹰,但余华的小说却不写她们含蓄的一面,转而写她们被压抑的性本能、华美袍子里的“虱子”。

《兄弟》:对知识分子的体面拆解

余华

  小说的第一章就呈现出余华对知识分子体面的拆解。赵胜利号称赵诗人,是刘镇的两大才子之一。面对他的同行,谈吐举止都是诗人气派,可面对偷看屁股的李光头,他的措辞也就粗俗起来。赵诗人发现李光头的偷看行径,就打着声张正义的旗号,拉他去游街示众。而刘镇的另一大才子刘作家,“心想不能让赵诗人独领风骚,这种出风头的事自己也得有一份。”结果,“他们口口声声要送他去派出所,附近就有一个派出所,他们偏偏不送他去,非绕路去更远的派出所,不走小巷走大街,让自己出尽风头。”所以,有时候看余华的小说很“难堪”,因为他总是写面子以里的东西。

  从《兄弟》这部作品里,我们还可以发现余华在写作上的变化。余华说:“80年代对我很重要,那时候我的能力是将叙述变得若即若离。到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我的叙述是直接进入。到了《兄弟》,我叙述的强度开始增加了。”以《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标志,余华开始注重小说的“写实性”,尤其是人物的动作和心理转折。往后,余华愈发执着于书写具有普遍性的个人,而非具有强烈作者风格的个人。如《收获》编辑王咸所说:“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余华作为作者的个人性已经消失了,而是变成了一种‘集体叙事’。”

  余华的早期小说以《十八岁出门远行》等为代表,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先锋性。他的叙事语言暴力、奇异、隐秘、残忍,不拖泥带水,有冷峻之气。更重要的是,他的早期小说有着很强烈的个人意识。相比之下,《兄弟》则是一部致敬十九世纪厚重长篇的作品,余华在叙事时受到《红与黑》《罪与罚》等小说的影响。为了书写自己理念中的“社会长卷”,余华在小说中杂糅了大量时代的典型事件、典型分子、典型话语。李光头是转型时期典型的地方商人,他的兄弟则是典型的中国式老好人。而小说中穿插的毛主席语录、改革开放广告词等,一方面强化了时代气息,一方面也加剧了小说语言的“泥沙俱下”。

  《兄弟》中塑造最成功的角色不是兄弟二人,而是宋凡平。在一个人性被稀释为动物性的时代,宋凡平坚守住生而为人的品德,没有一丝假大空的感觉。通过这个人物,余华展现出一种率性、豁达、坦然而不失坚韧的人生姿态。宋凡平是一个敢于当着众人的面一把抱住心上人的汉子,也能在妻子李兰生病以后,“一个晚上要起床几次给李兰换一换冰凉的毛巾”。而当他被人批斗,为了让孩子宽心,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姿态,独自一人扛下所有苦难。宋凡平的死,象征着疯狂年代对善良的漠视。

  小说最感人也最虐心的一段就是宋凡平之死,其中有段简短的文字,读之印象深刻:

  “他们觉得这次宋凡平不会再爬起来了,没想到长途汽车从车站里开出来时,这个宋凡平竟然又从昏迷里苏醒过来了,而且再次站了起来,摇晃着往前走了两步,还挥了一下右手,他看着远去的汽车,断断续续地说:‘我还——没——上车——呢……’”

 

  《兄弟》:对知识分子的体面拆解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马恩扉页:《小小的我》,渴求一片大大的天地

  • 《食南之徒》:“马伯庸式”小说风格的延续与新变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