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优美的诗句,春天的请柬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优美的诗句,春天的请柬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4-11 13:4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宋湘绮

  1934年,林徽因写下了一首优美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人们一直在猜测,这首诗是写给哪个幸运的人儿呢?是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还是她的长子梁从戒?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多把它当成情诗来读。窃以为,这是春天写给每位读者的请柬,充满了对生命的哲思和礼赞,唤醒了生命的激情和力量。

优美的诗句,春天的请柬

  我说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时过境迁,诗中甜蜜的气息依然动人。“笑响”“云烟”“星子”“初芽”“圆月”“白莲”“花开“燕子”等这些柔软、温暖的原始意象,流转在岁月的河流里,仿佛一朵朵浪花,激起了读者内心的涟漪。那让人流连忘返的瞬间,那黄昏的风、星子的光、细雨的凉等,拂过面颊,分明是四月的誓言,是春天向每位读者发出的邀请啊!

  所谓诗意,就是几个句子所带来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当我们评论一首诗有境界时,其实是在赞赏作者的境界。作品的全部价值,在于作者的人生境界。在一树繁花下,品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仿佛看见林徽因窄袖长裙,回眸一笑。如此自然含蓄,如此明媚温柔。日月如梭,爱她的人和她爱的人,交相辉映,织出一首迷人的小夜曲。在那个民国客厅里,多少思想火花,多少灵感碰撞,多少历史难忘的瞬间……一道风景照亮了那个时代。

  遇见梁思成,两情相悦,她爱了;遇见诗人徐志摩,怦然心动,她没有掩饰;遇见哲人金岳霖,矛盾纠结,她做出了选择;保护北平古建筑,大是大非面前,她挺身而出;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她贡献了智慧才情……传奇背后,是多少辗转难眠,多少酸甜苦辣?这位娇小玲珑的女子,承担了命运的恩赐和重荷,微微一笑很倾城。林徽因去世后,金岳霖送给她的挽联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金先生是懂她的。好诗穿越时空的力量,正是来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哲思。一首小诗,轻言细语,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个永恒的问题。

  我是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你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新鲜初放的芽”,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我从哪里来?你从“黄昏吹着风”里来,你从“春的光艳中交舞着”来,你从“雪化后那片鹅黄”里来,你从自然中来。

  我到哪里去?回归的路,是来时的路。亲爱的,你就是自然之子啊。人,即自然。万物生发的大自然,孕育了人这个“小自然”。诗人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亲信,预言着你与自然的一体同构,预言着你与黄昏、百花、云烟的水乳交融。

  大自然创造“人”这个小自然,赋予人认识道法自然的使命,诗人是人类的先知。古往今来,优秀的诗人都在歌唱自然:你是“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夜夜的月圆”。春到枝头,月上柳梢,令人想起与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首词: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起笔“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其实不是问句,而是个肯定句。李煜和林徽因一样,赞叹春花秋月般美好的事物,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千百年来,诗人们最爱的不就是春、江、花、月、夜吗?因为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有人觉得这首词婉约;又因为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人认为这首词豪放。显然,婉约与豪放解释不了这首词的价值。只有联系人生,联系人的实践存在,才能读到精髓。这首词打动我们的,是作者李煜身陷囹圄时,并非只有个人的失国之痛,并未只念及故国的雕栏玉砌。他深邃的目光,从一己之私投向宇宙、历史、人生之宿命,沉浸在人类之思。难怪词学家施议对教授一再追问“往事知多少”中“往事”究竟是何事。它不是繁华旧梦,不是故国朱颜,而是春花秋月般美好的事物,生生不息,支撑我们将无尽忧愁付之东流,而默默承担命运。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是“梦期待中白莲”,是爱,是暖,是自然。春风轻拂,一扫严寒冰雪、苦难忧伤。一切又欣欣向荣,生机勃勃。无论是林徽因还是李煜,都既受上苍眷顾,又历经坎坷磨难,在经典长廊里闪闪发光。一树繁花,一轮明月,一江春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大自然借诗人之口,一再吟唱着生命的赞歌。这奔腾的生命啊,这欲望的野马,这理性的缰绳,这稍纵即逝的春光……我们与其说是读诗,不如说是读人;与其说是读他人,不如说是读自己;与其说是读过去,不如说在读未来。感谢诗人这个大自然的使者,发出春天的请柬,温暖这乍暖还寒的日子。(宋湘绮)

 

  优美的诗句,春天的请柬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 周才庶:从《我的后半生》看“后半生”叙事的浮与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