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二十四诗品》之“典雅”作何解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二十四诗品》之“典雅”作何解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5-14 16: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周才庶

  《二十四诗品》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典籍,可谓音律和谐、辞藻优美、含义精深,浓缩了唐宋以降中国文人对于诗歌和人生的深沉体悟。一般认为,《二十四诗品》是晚唐司空图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其作者应是元人虞集或明人怀悦。

《二十四诗品》之“典雅”作何解

  二十四诗品,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凡二十四种。这些名称,并非作者新创或杜撰,而是对前代诗学概念的凝练。品,意为种类、品目,本是佛经中篇章划分的词汇,此处是一种分类而非品第次序,本无轩轾、不分高下。

  “典雅”乃其中一品,文曰: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典雅”表现出优雅又超脱的审美意趣,备受读者青睐。在茂林修竹之间,坐中皆是佳士,他们用玉壶载酒、在茅屋赏雨。雨后初晴,白云悠悠,鸟儿欢畅,松风涧瀑,清篁琴韵,怎不令人沉醉?“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乃神来之笔,这既是主体的精神状态,又是诗歌的艺术品格。陶渊明钟爱菊花,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世以菊花代指隐逸之怀。当落花无言地飘零,诗人洒脱地徜徉,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那是何等淡泊与超迈?!正所谓,“幽深清远,自有林下一种风流”。把此等幽雅景色写入诗篇,时时吟诵,一定是美妙的文学体验。

  “典”指的是重要的文献和书籍,“雅”意为高尚和不俗。“典雅”作为一种文体风格,往往是说文章写得规范、典正和雅致,遵循一定权威所塑造的经典化范式。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将文章分为八体即八种风格,典雅为其一。“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在刘勰这里,典雅应是义归正直、辞取雅驯,比较接近儒家的理念,即遵循儒家道德伦理,广泛阅读并融会贯通,写出的文章要符合正典。相对而言,《文心雕龙》的“典雅”之体强调合乎规范,《二十四诗品》的“典雅”之论重视身心自由,这意味着一种新的典雅观念的形成。《二十四诗品》之“典雅”所表现的,是中唐以来文人意识崛起后的审美倾向,旨在倡导一种恬静超远的艺术境界和人格境界。

《二十四诗品》之“典雅”作何解

  在中国的诗学范畴中,典雅是指合乎典范且不粗俗。这秉持了儒家的思想观念,而偏于道禅哲学的一脉则被淡化了。《二十四诗品》之“典雅”更多地源于道家思想,忽略“典”之典籍,凸显“雅”之高雅。它不是恪守经典的作风,而是放纵野逸的情怀。最终,构设了一个别具意味、令人心驰神往的境界。坐中佳士,或是隐居高士,或是闲情雅士,他们品酒、赏雨、观瀑、书写,无言的落花绽放孤寂的美丽,远俗的士人放下尘世的喧嚣。不戚戚于贫贱,亦不汲汲于富贵,这一切古朴温雅,不落凡尘。佳士风流,无关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而是与天地万物契合无间,返回内心的澄明与空澈。此情此景,构成了独特的典雅观。它并非“典雅”这个诗学概念最正统的诠释,却形成了独具张力的意义空间。

  《论语•先进》记载道,孔子和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聊天,请学生各言其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不谈治军、治国和理政,而是为我们描绘了一派美好的暮春景象。夫子喟然长叹:“吾与点也!”孔子此时的叹息,就如他偶尔的牢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一样,拨动了内心一根敏感的琴弦,成为一种安顿心灵的短暂抚慰。然而,孔子终归走在勤勉、勇敢而抗争的人生道路上,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依旧是积极入世的。“吾与点也”的感叹,是灵光乍现的。短暂的出位之思虽非正途,却产生了具有爆发力的效果。它清澈,犹如一股清流荡涤凡间;它绚烂,犹如一束阳光照亮世界。正如《二十四诗品》之“典雅”一品,在“典雅”观念的演进和接受过程中并非绝对主流,却个性鲜明、意蕴悠长。“典雅”所蕴含的,是思与境偕的审美风格,更是情与景偕的处世人格。在自然景观中徜徉和顾盼,缘之以情、揆之以理,人的生命随之呈现出洒脱自得、清净自适的境界。

  (作者周才庶系南开大学文学院讲师)

 

  《二十四诗品》之“典雅”作何解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 周才庶:从《我的后半生》看“后半生”叙事的浮与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