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过昭关》对人生历程的隐喻式表达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过昭关》对人生历程的隐喻式表达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5-22 14:2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龚金平

  谈及公路片,许多观众熟悉的是美国的《逍遥骑士》《邦妮和克莱德》《末路狂花》之类的犯罪类型,或者是《史崔特先生的故事》《阳光小美女》之类的温情治愈系。其实,在中国电影中,公路片也涵盖了这两种类型,前者如《无人区》《西风烈》《未择之路》等,后者像《那山那人那狗》《千里走单骑》《人在囧途》等,各有千秋。

《过昭关》对人生历程的隐喻式表达

  日前上映的《过昭关》,亦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公路片。它在情节框架上,与《史崔特先生的故事》(1999)最为接近。《过昭关》中的李福长,开着农用三轮车横跨一千公里去见老朋友;史崔特先生,则驾驶着割草机勇敢征服300英里的路程,去另一个州见弟弟。两位主人公,年纪都在七十岁以上,交通工具也都很不寻常,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是,影片内容还是有一些差异的。看起来,两人都是为了不使人生留下遗憾而出发,但这个“遗憾”的形态与内核,指向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于人生的不同理解。李福长对人生,有种入定般的豁达,可谓生死看淡、荣辱不惊;史崔特先生,则渴望用美好的过往来温暖残破的现实。

  《过昭关》中,李福长在途中有孙子相伴,这又与《夜莺》(2014)中的人物关系更为接近。《夜莺》中,爷爷带着孙女从北京到广西扫墓,一路波折,离奇惊险,却又温馨动人。而且,《夜莺》在剧情设置上,运用了明显的“裂隙-圆融”模式,即在爷孙、夫妻、亲子之间,制造了可见的冲突和心灵距离,然后通过一段旅途,使每个人完成沟通与理解。《过昭关》,则没有采取“让人物在克服障碍的过程中完成情节发展”的模式。相反,李福长在一千多公里的路上,几乎没有遇到障碍。他和善而睿智,积极帮助别人,别人也帮助他,可谓一路融洽、一路顺畅。难道,影片要在人物内心设置冲突点?但是,李福长已是77岁高龄,活得从容而通透,内心并未处于紧张或焦虑的状态。那么,影片究竟想表达什么?

《过昭关》对人生历程的隐喻式表达

  其实,解读《过昭关》的钥匙在于片名,也就是李福长向孙子讲述的“伍子胥一夜白头过昭关”的故事。看起来,这是一个绝境逢生的故事。但是,李福长后来又说,过了昭关,还有潼关,还有嘉峪关、山海关等。再联系李福长向孙子及钓鱼青年讲述的家族往事,向养蜂人讲述的自己父母饿死的历史,向收瓜老板提及的他在三门峡劳动改造的岁月,我们知道,每个人一生都横亘着无数关卡。但是,李福长在回首过往时,有种难得的释然与平静。即使是对在三门峡劳改营的时光,他也没有一味地记住苦难,而是铭记与朋友相濡以沫的温情时刻,以及那些温暖了他内心的人。

  因此,影片《过昭关》其实是对于人生历程的一次隐喻式表达。在人生之路上,每个人遇到的关隘可能都差不多,包括历史无情、命运捉弄、亲人离丧、世事无常等。对于这些关隘,每个人表现出来的姿态却有着千差万别:有人因愤怒而失去理智,有人因绝望而消极逃避,有人因不平而愤世嫉俗;有人却能在一次次的挫败与伤痛中,与命运达成和解,与自己和谐相处。正如李福长在歌中所唱的:我好比哀哀长空雁,我好比龙游在浅沙滩,我好比鱼儿吞了钩线,我好比波浪中失舵的舟船。即使困顿失意如斯,李福长也不过感慨几声,而没有难以排遣的惆怅失落。这更像是事过境迁之后,以柔和的心态抚平岁月的皱褶。

《过昭关》对人生历程的隐喻式表达

  再联系李福长在路上对“慢”的追求,这何尝不是他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就是“慢”的艺术。在“慢”中,才能将痛苦消减化解,将欢欣淡然处之;在“慢”中,才能对生活遍挨遍尝、细细咀嚼,最后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终点高低,而在于一路的浅吟低唱。《过昭关》想表达的,是对于人生的一种观照和态度。这种观照和态度,无非是通透与达观、平和与从容。这样看来,影片类似于一碗清淡的心灵鸡汤,劝人放下,劝人学会与人生和解。看起来,极为睿智和深刻。但遗憾的是,影片在表达这个主题时,力量稍显孱弱,缺乏一种清晰而有力的冲突设置方向。在情节发展中,未能自然地流露出这种观念上的倾向性,而是靠着李福长的几次讲述来“布道”。

  作为一部公路片,《过昭关》的开头,有意凸显了李福长与孙子之间在生活习惯和一些观念上的冲突,但后来在途中,两人几乎没有矛盾,这未免有些理想化。还有,李福长在路上遇到的那三个人,在人物刻画上都比较刻意和表面,人物之间的互动层次也比较浅,缺乏细腻自然、深刻隽永的情绪感染力。此外,对于这三个人,李福长大都是作为“施”的一方,由他提供人生感悟和智慧。这样一来,影片在情节设置上,就缺乏情绪穿透力,未能在观念的碰撞和共鸣中,让路人也产生触动。如果能在这段旅途中,勾勒李福长的一条成长弧光,甚至彰显孙子宁宁的内心嬗变,就更加精彩了。

《过昭关》对人生历程的隐喻式表达

  换言之,《过昭关》主题先行的痕迹终究过于明显,中间的事件有些绵软无力,对观众的情感冲击有限,影像的感染力也不强。这一点,或许真如导演霍猛所言“献给我的爷爷”,创作的私人意义大于公共意义。但瑕不掩瑜,我们依然要鼓励这样的电影。它安静而笃定,像是与世无争般摒弃华丽的场面、激烈的戏剧冲突,而是以朴素的影像、极大的耐心,去记录日常生活的琐碎时刻,同时也还原老龄化日渐严重的农村生活图景。在这幅图景里,生活不仅有一种循环的停滞感,更有一种被人遗忘的荒芜感。正如哑巴爷爷选择不说话一样,在这个环境里,甚至可以不需要语言而安之若素。也正如哑巴爷爷家里的电话一样,亲人每天例行地打一次,只是为了确认老人还活着。

  随着老人的离去,这片土地虽然依然茂盛,但许多记忆和情感都在凋零。至于外出者对于这片土地的记挂,无非是这里埋着他们的祖先而已。可是,那些长满芳草的坟头,已经和田野融为一体,化作这片土地的一个点缀,它们真能成为几代人之间情感维系的纽带吗?因此,影片《过昭关》似乎在题外,不经意地展现了农村的生活画卷,也用大片饱和的绿色,冲淡了历史的创痛和死亡的感伤。只是,影片中的那些老人,是以被动的姿态坚守这片土地,是在人生暮年活出了一种近乎麻木的达观。这是现实的无奈,也是艺术的无力。(龚金平)

 

  《过昭关》对人生历程的隐喻式表达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灿烂的风和海》:城市空间的诗意重构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