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南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 周冰
网红出书,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早在2012年,一些网络达人就曾出版《我和这个世界不熟》《守脑如玉》《懒得甜美》等图书,并获得不错的销量。客观来说,在规模庞大的图书出版业,网红出书只占了一小部分,但为何能够引起各方评头论足?认真思量,原因大体有三:其一,出书者的网红身份;其二,不少图书的热卖;其三,对图书质量的担忧。
向来,图书在人们心中就充满了神圣,是一种光明之所。图书作者,大抵都会给人以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感。然而,网红给人的印象往往不同。他们大多出身草根,走红之前默默无闻。一朝成名,就成了自带流量的媒介宠儿、霸占各类头条的偶像达人。他们聒噪、反叛,他们爱搞怪、讲段子,但唯独无法让人与知识、文化、内涵、积淀等相联系。因此,站在精英的立场,当这些网红堂而皇之地向世界宣告,自己要出书了,而且马上就要印出来了,这实在是让人诧异。
更让人诧异的是,许多网红的图书销量都还不错。据报道,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6个月畅销200万册,张皓宸的《你是最好的自己》上市45天销量突破30万册,北大双胞胎兄弟苑子文、苑子豪的《穿越人海拥抱你》在当当网上线5分钟,销量即突破1.5万册。销售火爆的同时,也出现了质疑声,产生了对网红出书质量的一些倾向性判断,例如“用心灵鸡汤营销产品的表演”“是流量,还是情怀”“败絮其中”“时代病”等。
必须承认,从网红身份入手,考量其作品质量,达成对书写水平、内容等的批判,确实切中了网红出书的肯綮,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贸然地对网红出书予以全盘否定。网红,是媒介革命孕育的产物。媒介革命的力量如此巨大,不仅型塑了传统图书出版行业,消解了图书的灵光、神圣与膜拜价值,而且以媒介赋权的方式,赋予普通劳动者更多的话语权力。传统作家的创作、出版,不再是那么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人人都有了言说的可能,普通人亦有作家的潜质。从网红的产生、兴起再到他们的出书,都不过是媒介革命的影响与表征,是媒介变迁、发展的一种结果。惊诧于网红出书,恰恰是逆媒介而上的抱残守缺。
而在另一层面,伴随着媒介革命与媒介融合,人们已开始厌倦传统作家的一本正经、千篇一律,而更青睐接地气的平凡草根。如果说,网红身上寄托着民众的欲望、审美和生活愿景,是网络空间中社会心理的集中媒体呈现,那么网红图书则是民众社会心理的进一步延续,是潜意识心理的再一次投射。这里面,有直面现实的沉思,有平步青云的渴望,有疗救伤痛的发泄等。它们以各种方式夹杂在网红们的叙述中,借助于网红的流量向粉丝们蔓延。而当这样的叙述与资本、产业相结合,引爆市场似乎也就变得自然而然。毕竟,在碎片化阅读流行的当下,走心是唯一的技巧;在机械复制的现在,人气是最大的底牌。
不管网红出书是为了宣传、实现自我,还是为了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至少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大多数网红之作,都试图以自我叙述为中介,敞开一位草根的努力性经验形态,从而为时代注入奋斗式精神。或许这种叙述过于鸡汤,或许这种写作充满了设计,或许不少作者的文笔一般,但每每让粉丝在自我镜像式代入体验中,获得了一定的阅读爽感与想象性满足。从而,缓解或消除生存处境中的各类负面情绪,恢复心理平衡。在这个意义上,网红出书未尝不可视作一种有益的精神食粮,未尝不可看作对作家创作的有益补充。
所以,对于网红出书,不应局囿于精英立场,过度夸大其不足,一味担心其对社会、读者造成负面影响,从而一棍子打死,而是要换位思考、理性看待,既要看到媒介赋权的必然,也应看到其所蕴含的一些正能量,以及所体现出的时代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正心态、强化引导,切实改变网红出书的媚俗、庸俗倾向,促使相关图书严把质量关,进而从畅销走向常销!(周冰)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