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西蒙
2004年,大型史诗级电视剧《成吉思汗》登上电视荧幕,一度引起不小的观影热潮。十五年过去了,即便放在历史剧的浩瀚长河里,这部剧也堪称经典,对今天的的历史剧创作亦有很大启发。回顾这部经典历史剧,其中不少细节仍有值得品评之处。
电视剧《成吉思汗》一共30集,从三个阶段讲述了成吉思汗的一生。第一阶段从铁木真少年时代到他统一蒙古各部,其中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他与另一个草原勇士扎木合的争斗。第二阶段是成吉思汗与金朝的战争,野狐岭之战是全剧最精彩的片段之一,也是成吉思汗命运最大的转折点。经过此战,蒙古不再是金朝奴役的对象,也让成吉思汗后来的四处征伐成为可能。前两段内容,在相关题材的影视剧中多有呈现,但表现蒙古西征的内容非常罕见。
电视剧《成吉思汗》海报
历史上,成吉思汗除了与金朝的战争,最重要的军事活动就是西征,也被称为蒙古第一次西征。这一场耗时多年的战争,主要征战对象是位于中亚地区的大国花剌子模,同时还灭掉了处于衰退时期的西辽。电视剧《成吉思汗》用七八集篇幅集中呈现了这段历史。这部分内容场面宏大、演员众多,高规格还原中亚城市的精致与瑰丽,多次出现蒙古骑兵纵马驰骋的镜头,是少有的大制作。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是非常残酷的灭国战,战争景象十分惨烈。对此,电视剧并没有做太多美化,尽量还原了历史真实,对战争的惨状与野蛮做了白描式的呈现,也让蒙古征战的复杂维度得以呈现。
白描是比较常见的文艺创作手法,注重对真实事件的再现与重塑,影视剧创作也有类似表达方式。然而,历史和古装题材的影视剧,能否诉诸于白描手法,一直存在争议。
影视剧中白描手法有两大特点,其一是简约式表达,用粗线条勾勒出宏阔历史场景。虽然《成吉思汗》电视剧有30集,但对成吉思汗的故事刻画仍是“抓主干”式的,用几场战争来概括其一生,虽然大致方向没错,却还是不够精致,甚至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大都一带而过。《成吉思汗》基本上没有表现征伐西夏的历史,在西征花剌子模后,电视剧就草草结束了,蒙古与西夏的战争只是在最后一集,以旁白的形式一笔带过,有些虎头蛇尾。成吉思汗征伐花剌子模,也只是粗线条地呈现。成吉思汗派大将八剌进入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也没有得到呈现,至于西辽末主屈出律的结局更是被篡改,让历史事实“服从”了剧情设置,算是该剧的一些瑕疵。
白描手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尽量还原真实,甚至那些惨烈的、污浊的、野蛮的事物也能出现在荧幕上。真实的历史当然不是田园牧歌与桃源秘境,而是充满血泪与苦痛的存在。那种过度美化古代社会的古装爱情影视剧,固然有不小的市场,但也往往会被批评缺乏历史常识、不够有真实感。作为历史正剧,《成吉思汗》当然不会成为宫斗戏说的作品。但是,另一个极端,用自然主义的方式呈现古代战争与政治的野蛮残酷,恐怕也会失去观众,甚至引起影视剧伦理上的争议。比如,1989年上映的电视剧《封神榜》,虽然公映只有5集,却因剧中存在不少血腥、恐怖的镜头,至今仍算作是有争议的作品。可是,真实的殷商末年的历史,恐怕就是非常残酷的,影视剧完全复刻历史真实,同样难以被人接受。
在这个问题上,《成吉思汗》的处理似乎更巧妙一些,一方面保留了历史的真实感,另一方面又能做到及时止损,保留了影视剧的可观赏性。比如俺巴孩汗被钉死在母驴上、花剌子模的海尔汗被灌入水银而死,等等,这些镜头基本符合历史真实,但电视剧的处理方式还是比较柔和,并没有刻意渲染杀戮的细节。
这种克制的表现方式几乎贯穿了《成吉思汗》的全部情节。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法,就是在紧张激烈的战争叙事里,适量加入一些幽默场景,有时让人会心一笑。比如,成吉思汗账下的大将豁尔赤虽然作战勇猛,却极度贪恋美色,总是在此事上闹出笑话。还有花剌子模的摩诃末苏丹,堪称“搞笑担当”,在两军交战时常有“惊人之语”。除了少数被《蒙古秘史》记载的对话,剧中有不少原创的幽默对话,十分贴切剧情,不会给人突兀之感,反而让残酷的战事增添几分戏谑感。
另一个手法,就是大量动用陌生化的手法,给观众不一样的视听感受。多数观众对蒙古的历史文化并不熟悉,而古代蒙古人讲话热衷修辞,经常用大量的比喻来谈严肃话题。比如,成吉思汗的大将哲别多次说,要活捉那个“爱吃甜食的骄傲的公山羊摩诃末苏丹”。这样延宕的修辞,在其他地方简直就是赘言,过多的定语有喧宾夺主之嫌。但如果我们翻看蒙古族的史书,了解古代蒙古人说话的方式,就会发现电视剧在这些细节上的设置非常符合历史真实,可谓匠心独运。如今回顾《成吉思汗》,虽然瑕瑜互见,但仍不失为一部经典的历史剧。(黄西蒙)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