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尹学芸:在凝视中刺破人情伪饰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尹学芸:在凝视中刺破人情伪饰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7-18 13:5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健

  伴随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进程,作家的原乡情节、乡村叙述成为现当代作家绕之不去的母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和乡村的迅速发展,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升。与此同时,乡村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情感需要、利益诉求也在发生着丰富的变化。如何书写乡村,既是当代文学的老传统,更是作家介入现实、描摹时代的新课题。

尹学芸:在凝视中刺破人情伪饰

  尹学芸的小说,大部分落笔于蓟州“罕村”和“埙城”,执着于从生活琐事中零敲碎打,表现人性的淳朴真诚或是浮华伪善;从乡村的世事变迁中,叙述乡村的人情变化,表现普通人的苦乐悲欢。她的作品从时间线上勾连起过去和现在,像是铺陈开的一幅乡村长卷,缓缓画出各式各样的乡村人物图谱,用今日之“我”,审视乡村人情旧事。

  《李海叔叔》(《收获》2016年第1期)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作。李海叔叔是“我”父亲的结拜兄弟,他家里孩子多、又不善经营事业,家庭生活非常窘迫,每年都来“我”家打秋风。在那个困难的年代里,父母每年都会节衣缩食资助他们粮食、物品,两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两个家庭产生了隔阂,围绕着施救报恩、人情还债,他们因苦难而凝结的感情也有了困惑、误解、背叛。在“我”的家庭中,李海叔叔从比兄弟还亲的人,变成了全家最不欢迎的人,而且父母对其间的原因、过程讳莫如深。小说由“我”来追溯两家人的情感转变过程,寻找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原往事的细节。将两家人的攀比、狡黠、市侩心理逐层撕开,用“我”的追寻、忏悔来回望父辈们的情感,审视亲情中夹杂的私欲和虚伪,显示了悲悯自省的深度。

  “罕村”是尹学芸虚构的小村庄,在这个小村庄里,平凡的乡村人物、故事,演绎出许许多多的人生悲欢。这里不是唯美的乌托邦,由于窘迫的生活水平、困厄的医疗条件等原因,充满着各种愚昧、封闭、混乱,人们在真诚善良的本性之下,隐藏着精明的算计、处世的狡猾和对利益的贪婪。

  《青霉素》(《收获》2019年第3期)讲述了一个离奇而悲凉的故事。赤脚医生刘正坤有个强悍霸道的母亲,她不仅肆意安排、摆布儿子们的职业,还要掌控他们的婚姻,一手制造了家庭的矛盾。刘正坤心仪的对象被母亲拆散,又不敢反抗,始终极度克制自己的意愿,最后变得像“蜡人”一样淡漠,对家庭事务或矛盾始终漠不关心。在这种极度压抑之下,刘正坤冷漠、平静地预谋着报复,利用乡村医生的身份和家族过敏体质,制造了十五起青霉素过敏致死事件,杀死了父亲、兄弟、女儿,最终蓄谋自杀,将他的怨愤施之于母亲,让她在孤独终老中苟活于世。

  在尹学芸的小说中,乡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个个体与这片土地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连接着乡村社会中的血缘、亲缘,结成一张庞杂、交织的社会关系网,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我”的童年对这些复杂的人性似懂非懂,当成年能看懂人情纠葛之后,再回望这个“罕村”,发现全然不似童年的模样。

  在小说《喂鬼》(《长江文艺》2018年第11期)中,“我”有一位干娘,在农村缺医少药的年代,她用土方法扎针或是神巫道法给人治病,被人称为“老菩萨”。小时候干娘对“我”很亲,五岁高烧昏厥时,用扎针救“我”一命,而干娘家香喷喷的高粱饭、美味的点心也深深吸引着“我”。随着年龄和知识增长,“我”不再贪恋她家的点心,更不满干娘装神弄鬼、招摇撞骗的做法,越来越讨厌成为她的女儿,在内心充满着排斥。干娘和儿子福成不善于持家,在人们追求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时候,他们依然迷恋于神鬼,沉浸于虚妄,日子过得困顿拮据却始终执迷不悟。

  小说所着眼的正是这种疏离感。“我”不愿再亲近干娘,但在乡邻的观念中,“我”是干娘的骄傲。并且应当由“我”作为女儿,在干娘的葬礼上完成“喂鬼”(放焰口)的仪式,追荐亡灵。对此,“我”极不情愿,却又不敢公然违逆,只好借出差之名逃避远走。

  小说《喂鬼》触及了乡村社会结构“衰败”的隐忧,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乡村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面临着老龄化、空心化等种种问题,村中年轻人大多都离开乡村打拼,剩下大多是老弱病残,各种邪门歪道之人趁虚而入,打破了乡村过往的宁静和纯粹。

  尹学芸专心于书写往事悲欢,将人性的幽暗娓娓道来,却又让人隐隐觉得这种铺陈过于繁复,似乎苍凉有余而温暖不足,使小说整体色调偏于晦暗。虽然她也在不断尝试用底层人物的平和、豁达来彰显人性的温暖,但好像始终力有不逮,欠缺一些点亮人心的力量。(李健)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在社会加速运行背景下,如何重构消亡的北漂爱情

  • 捕捉公共议题,回归叙事本位:看微短剧何以强化公共表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