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观园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大观园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7-29 16:2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硕士 杨少伟

  论述大观园的著作汗牛充栋,大到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小到滴翠亭、沁芳桥、凹晶馆,都有专文论及。可以想见,大观园作为小说《红楼梦》里面出现的园林,自有一种异于实体园林,如苏州拙政园、网师园、扬州个园等的魅力。笔者以为,园林建筑决不能孤立于哲学、文学、史学之外,它们之间必然有某种内在之联系。本文试图通过《红楼梦》文本中关于大观园的描写,阐释大观园与小说情节发展的关系。

大观园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大观园外景

  建筑场所推动小说或者戏曲的情节发展在中国俗文学史上屡见不鲜,《西厢记》的普救寺,《牡丹亭》中的牡丹亭,《长生殿》中的长生殿等都烘托了人物活动的氛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红楼梦》亦不例外。

  我们知道,曹雪芹在构思这么多人物的前提就是要让人物有活动的场所,为事件的发生提供空间。那么,为什么曹雪芹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就能描绘出如此华丽而又真实的大观园呢?这还得从曹雪芹的家世说起。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了二十余年的江宁织造官,康熙南巡六次,有四次都是驻跸江宁织造府,可见曹家有接驾的经验,莫大的荣耀自然会在长辈的口中流传,以至于曹雪芹也对这么一桩盛事有很多的了解,此其一;其二,曹雪芹之所以杜撰元妃省亲,是不得不这样做,大观园也是必须要有的。曹雪芹构思《红楼梦》之初大观园应该是先定下来的,其次才是为建造大观园寻找合适的理由,于是才会有元妃省亲。这样分析下来,我们可以从创作的角度得出一个结论:不是为了元妃省亲才建造大观园,而是曹雪芹已经在心中构思了众多女儿活动的场所,不得不杜撰元妃省亲。要不,天下哪有如此凑巧之事?一个园林建筑的风格和人物的性格竟如此统一?

  既然大观园因为一个适宜的理由(元妃省亲)被建造起来了,曹雪芹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向读者展示这个园子?思来想去,曹雪芹的心中有了两个方案:一是元妃省亲当天对园子里的建筑大表特表,但是这样不好,因为那天主角是元春,不是园子,有喧宾夺主之嫌;二是可以想个法子让某个人物去园子里转一圈,这样,读者就可以跟着作者的笔杆子,一览园子全貌。所以,第十七回讲,贾政要给园子里的匾额题写对联,就带着清客和贾宝玉一行人在园子各处转悠。这样大观园的建筑我们就知道个大概了,以后宝玉、黛玉、宝钗他们的住宿待遇是什么,我们也就都知道了。到第四十回刘姥姥进大观园,由粗到精,由远景到近景,由宏观到微观,作者再次对大观园的场所进行了细致地刻画,大观园的样子在读者心中更加清晰。而在这两回之中,我们又能看到贾政和贾宝玉的关系,贾政的清客们的群体性格,刘姥姥的性格,贾母的性格,以及众多女儿的性格,几乎每个重要人物在第四十回、四十一回中都有露脸,都有性格的展现。性格有所确立,才会有种种事件的发生,譬如“湘云醉眠芍药裀”“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等主要情节。

大观园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滴翠亭

  还有一个园林建筑推动情节发展的典型不得不提,那就是“滴翠亭事件”。我们先看一下滴翠亭是什么样“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事情是这样的,小红和坠儿在亭子里面说贾芸送给小红手帕的事儿,正因为滴翠亭是“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才被宝钗无意中听到,才会有金蝉脱壳之计,宝钗情急之下潜意识中说黛玉在亭子旁边藏着,于是小红误会刚才说的话都被林黛玉听到了。历来研究者都以此事件责难薛宝钗,说她藏奸陷害林黛玉,这是另外一桩公案,暂且不论。且说一个小小滴翠亭,既能推动小红和贾芸的后续事件,也将宝钗和黛玉微妙的关系表现得“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由此,园林建筑对小说情节的推动作用可见一斑。

  如果我们对四大名著有所了解的话,会发现《水浒传》里面有梁山泊,《三国演义》中有铜雀台,《西游记》中有花果山。这些特有的空间都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前提,但是没有哪部名著像《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这么典型。从大观园建成之日,宝玉和姑娘们便与其不可分割。《红楼梦》中的经典故事情节几乎都发生在大观园中,怡红院、潇湘馆、沁芳亭早已成为人们心灵诗意般的栖息之地。那么多的人物聚集在一个特定空间中,衍生出那么多的经典故事情节,这也是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啊!(杨少伟)

 

  大观园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 周才庶:从《我的后半生》看“后半生”叙事的浮与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