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鹏波
年届七旬的阿莫多瓦带来了他个人的第二十二部作品《痛苦与荣耀》。影片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风光无限,在已提前于西班牙上映的情况下仍然入围主竞赛单元,这是戛纳电影节对这位老导演最高的礼遇。场刊评分更是高达3.3,影片最终获得最佳男演员奖。作为西班牙国宝级导演,阿莫多瓦是戛纳电影节的常客,几乎他的每部新作都会受到最高级别的待遇,斩获不少奖项。
《痛苦与荣耀》讲述了一位曾经风光无限、现在却陷入创作危机的导演——萨尔瓦多的人生,表现出萨尔瓦多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他饱受头痛、耳鸣、腰痛的折磨,又由身体的痛苦间接引发了精神上的焦虑、失眠、恐惧……更为严重的是,作为一位将拍电影视为生命的导演,萨尔瓦多无法进行写作和拍摄,这无异于将他杀死。
萨尔瓦多在阿尔贝托的影响下开始吸毒,吸毒引发了萨尔瓦多的幻觉。电影多处通过萨尔瓦多半瞌睡或沉睡的画面闪回到他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萨尔瓦多童年生活贫困,家人只能在地窖里生活,他对母亲过分依恋,以及粉刷匠在他幼小的身体唤起的最初欲望。他在青年时遇到了初恋费德里科,两人到阿根廷度假留下了美好回忆。这些往事让萨尔瓦多走出抑郁状态,找到创作灵感,重新燃起生活的欲望。
电影按常规的线性时间发展,通过穿插幻觉、回忆和梦境来展现萨尔瓦多过往的生活。整部电影信息量巨大,围绕萨尔瓦多的多重身份构建起庞大的人物画廊:助理、演员、他的父母、粉刷匠、初恋男友费德里科,还有少年时期的教会学校、牧师和唱诗班。但整个故事的讲述行云流水,丝毫不让人感觉到冗余和顿滞。
《痛苦与荣耀》作为一部半自传式电影,自然会让我们联想起意大利名导费里尼的传世名作《八部半》。作为最早展现导演创作与生活困顿的作品,《八部半》几乎穷尽了此一母题所有的叙事元素和技法可能。但凡后世的导演想拍一部自传式电影,都逃不脱《八部半》的影子。可以说,费里尼拍摄的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种传统。在他之后,许多导演都拿出了他们自己的《八部半》。如伍迪艾伦的《星尘往事》,即是向费里尼的致敬之作,还有洪尚秀多部主角身份设定为导演的作品,也给我们《八部半》的感觉。
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也不例外,《痛苦与荣耀》可以看成是阿莫多瓦个人的《八部半》。如果结合阿莫多瓦个人履历,我们能发现《痛苦与荣耀》中的情节与他的人生经历有不少重合的地方。比如阿莫多瓦童年的凄苦,少年时参加唱诗班,他的同性恋情……甚至晚年创作困顿无疑也有自指倾向。
《痛苦与荣耀》是阿莫多瓦“欲望三部曲”的第三部。“欲望三部曲”带有阿莫多瓦强烈的自传色彩,前两部电影《欲望法则》和《不良教育》分别讲述阿莫多瓦青年时代的爱情往事和少年时候遭受神父性侵的事件,《痛苦与荣耀》则是他年近七十的自传。与前两部混杂着痛苦与欲望的故事、狂野而混乱的风格相比,《痛苦与荣耀》显得温情脉脉,让人宛然动容。《痛苦与荣耀》在阿莫多瓦整个创作生涯中都显得另类,虽然《痛苦与荣耀》中继续出现了带有标志性的宗教、同性和毒品等元素,但少了诸如凶杀、变性等更加极端的直接诉诸身体的暴力行为,而后者是阿莫多瓦多数电影中必备的元素。
阿莫多瓦称《痛苦与荣耀》的灵感来自费里尼的《八部半》,但这并不是一部简单的致敬之作。与费里尼巴洛克式极尽繁芜绚烂的风格相比,《痛苦与荣耀》显得过于平易近人。以阿莫多瓦过往作品呈现的风格看,他与费里尼的电影都给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但在《痛苦与荣耀》中,阿莫多瓦相当克制地使用“减法”,这不仅表现在剧情上,同样在技法上也尽量做到简单,比如只是使用闪回来将观众带回萨尔瓦多过往生活,从而建立起角色立体的形象。与此同时,以往电影中极端炽烈的情感冲突也变得朴实自然。不过有一点始终未变,即阿莫多瓦对画面色彩的运用,依然饱满浓郁,具有典型的西班牙式风格。
阿莫多瓦向来被认为是最会拍女性的男导演之一,尤为擅长刻画女性群体的心理世界。但也有极少几部电影以呈现男性世界为主,这些电影中的男性无一例外成为阿莫多瓦批判的对象。他曾说过,“女性能够给我提供喜剧素材,而男性,只能让我写出悲剧。”《痛苦与荣耀》是又一部呈现男性世界的作品,但也许因为是阿莫多瓦自传的缘故,从而在其中倾注了温暖与柔情。男性给阿莫多瓦带去的不再是悲剧,而是爱与关怀——虽然有痛苦,但闪现着荣耀。(刘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