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苏州园林和大观园之美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苏州园林和大观园之美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8-12 11:2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名家评红楼”系列评论】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詹丹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认为是虚拟的,也有以为是写实的;有认为是理想的,也有以为是现实的。而主张写实的人,一般会举北方的恭王府或江南的随园等为现实的蓝本。但无论观点如何,作为一种园林艺术,大观园对苏州园林特点的继承和发挥,那种如人在图画中的总体感觉,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正是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一文中,对江南园林所作的基本概括。大概也是这个原因,传说中曹雪芹儿时曾在苏州拙政园小住过一段日子,也并非空穴来风了。

苏州园林和大观园之美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苏州园林一般可以从山水规划、建筑布局、花木种植等角度来分析,而对大观园的讨论也不外乎这些方面。不过,大观园除了元妃省亲使用过一次外,主要就是宝玉和众姐妹的日常居住环境。这样,把自然景观、人工建筑与人的日常活动结合在一起书写,让人物本身也组合在园林中成为一道风景,让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以充分展开,构成大观园环境描写的一种特色。

  相对于山水规划和建筑布局的稳定,花草树木受自然气候的影响更大一些。所以,大观园虽然是从空间意义上得到呈现,但园内的四季轮换,自然变化在花草树木上见出的征候以及给人带来的感受,同样有更充分的描写。以《红楼梦》前八十回来说,秋季占篇幅最多,大约有二十五回;春季其次,大约占二十三回;再其次,冬季占了约二十回,夏季占了约十三回。在凸显春秋两季的重要位置(咏叹春愁秋思,或者说女子悲春男士悲秋,在传统诗词中最为丰富)时,也给冬夏两季保留了一定篇幅。

  于是,在不同的季节里,大观园中的宝玉和众姐妹,在山水、建筑和花草等多层次的环境中,呈现了各自的美感,折射了特有的情感世界。大观园涉及的花草树木有200余种,所以在不同的季节,人总是能够与相应的花草世界互相映衬,显得多姿多彩:

苏州园林和大观园之美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春天里,桃花树下,宝玉展读西厢,当书中“落红成阵”的描写飘过他的眼前和心头时,一阵风来,恰好把落瓣吹满了他一身,这是心灵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和谐。但也有经过不和谐的曲折而逐步达成的和谐,如第五十九回的“柳叶渚边嗔莺叱燕”写及的内容。

  夏天里,龄官在蔷薇花下不断重复着书写一个“蔷”字,把满腹的心事倾吐给了自然。也是在夏天,史湘云率真潇洒地睡到了铺满芍药花瓣的青石板上。而香菱,和一群女同伴玩起了斗草的游戏,给人天真烂漫之感。

  秋天来了,诗社里吟咏着海棠和菊花,满池的残荷以及滩头的衰草让人感到阵阵秋意。而凸碧山和凹晶馆赏月的不同活动,更是把凄清之意烘托得淋漓尽致。

  到了冬天,大观园里又有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美,如第四十九回所写的宝玉的感受。这种美,在薛宝琴带着丫鬟捧红梅走在山坡雪地里时,又掀起了审美的高峰,被老祖宗认为是胜过了仇十洲的名画。

  大观园,既体现了时间意义上的四季轮回美,也是空间营构意义上的多层次美。

苏州园林和大观园之美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第四十九回写到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循着宝玉的视角,空间的角度不断在改变,层次不断在推进:

  虽然门窗尚掩,只见窗上光辉夺目,心内早已踌躇起来,埋怨定是晴了,日光已出。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的有一尺多厚。

  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如装在玻璃盒内一般。于是走至上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扑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这里,人所在的当下位置,把外与内、近与远、前与后的空间层次,分隔得细腻而又富有想象力。这是因为,在人向外部世界的观察中,也同时有向自身心灵、想象世界的努力开拓,像其中一句“自己却如装在玻璃盒内一般”即是。而苏州园林园中有院的丰富格局,比如此段中怡红院和栊翠庵分隔形成的不同特点,也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感。

  当然,上述的空间位置变化,基本是在水平面的,在垂直轴的高下方面,在自然与人工的整体结合上,也特别见出空间设计匠心。这一点,以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为代表。其中,史湘云有过一段议论:

苏州园林和大观园之美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凹晶。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构成两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

  这里不仅有山水月色和建筑的综合性设计,耐人寻味的还在于,当老祖宗带着人在凸碧堂赏月,又让女孩子在桂花树下吹笛助兴时,月色、桂花香和悠扬的笛声,给人视觉、嗅觉和听觉的全方位享受。而通过清点凸碧堂茶具,发现少了一个茶杯,了解到是史湘云身边丫鬟翠缕拿走的,又把凸碧堂的赏月活动自然过渡到史湘云和林黛玉的凹晶馆月下联诗。山上与近水的两处空间,以人物活动的动态方式连接了起来。

  不过,苏州园林毕竟是人工开发的一个个园区,往往是在城市喧嚣环境中建起的一个相对隔离的自然环境。其中虽然有构成自然一部分的元素,但其本质上的非自然性,使得这种美,也带有很大的非自然性。所以,如何在自然和非自然中勉力达成一种协调,正是有关大观园艺术审美中需要考虑的。第十七回,贾政带着贾宝玉等人初次游览刚落成的大观园,围绕着“稻香村”发生的有关“天然图画”的争执,其实触及了苏州园林艺术中一个本质性的问题。宝玉认为把这处景点设计成田庄有可能违反了自然美的原则,是有一定道理的。后来,年轻守寡的李纨恰好成了这处院落的主人,在“群芳开夜宴”中,抽签抽到的是一句旧诗“竹篱茅舍自甘心”。这种“自甘心”的心态和行为,与院落之间,是否有作者暗示的一种非自然的关联性呢?

  也许,园林问题,最终还是要从人的问题、社会制度问题出发来理解,并由此引发大观园之美被毁灭的总问题,这是需要另文来讨论的。(詹丹)

 

  苏州园林和大观园之美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戏台》:荒诞时代的悲喜交织与讽刺锋芒

  • 破解“文化空心化”:从符号消费到精神内核的回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