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鼠疫》的现实博弈和艺术修复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鼠疫》的现实博弈和艺术修复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2-04 13:2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教授 雷军

  近期,重读阿尔贝·加缪的小说《鼠疫》,心有戚戚。横切疫情离乱和纷扰的现实剖面,在文学长河里寻求相似境遇的艺术安慰,人类苦难如何不再重蹈覆辙?加缪在《鼠疫》中说:“人类能在这场鼠疫和生活的赌博中,赢得的全部东西,就是知识和记忆。”历史跃进千年,人类的确在“赢”,但代价是那么沉重:不断在丢弃知识和记忆,破坏生活秩序后又被动地回头寻找方程解法,辜负了曾经的遭遇和“成熟的苦难”。

《鼠疫》的现实博弈和艺术修复

  法属阿尔及利亚的奥兰,是一座被阴郁天气笼罩着的滨海小城。有天,大量老鼠的无端死亡撕破了这里的焦躁和虚无,骤然掀翻了人的常态。瞬时,一些人在日常的麻痹和散淡中葬送了生命。奥兰也随之被隔离被流放,成了“孤城”。肆虐的疫情,把人们推入不见底的深渊,痛苦地挣扎。这部小说是则寓言,鼠疫隐喻着灾难。加缪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对苦难普遍性存在是肯定的,“但鼠疫是怎么一回事呢?也不过是生活罢了”。小说摒弃了鼠疫是偶然现象的狭隘思考,而是站在形而上的理性高度,认为鼠疫如同其他灾难一样,就是“生活的本质的一种经历”。换言之,灾难与人是共生的,不过是生活的反面,相对生活的常态而言就是荒诞形态。

  加缪认为,“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它不存在于对立的两种因素的任何一方,它产生于它们之间的独立。”鼠疫把奥兰人推到一个生活极端,使他们被恐慌、麻木、绝望等情绪支配。生活节奏,逐渐从生离的哀伤切换到死别的痛楚,“情绪恶劣,这已是人们的慢性病”。小说的成功点之一,是描写了封城后人们情感的日趋荒凉和精神衰退。每天,时间从未如此亲近地跟随着人。这里的人们,每秒都在与时间对视,日复一日地无事可做,沉湎于沮丧的回忆,被一点点压榨了期望,剥夺了思考力。生命的活力和新鲜感已然干涸,城市四处弥漫着郁热和病毒。“共同的厄运如此强大,以至于个人的爱情、思念、痛苦都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人们被迫像没有个人情感那样地行事。久而久之,一切个性的东西都失去了语言,人们不复有属于自己的记忆和希望,只活在当前的现实之中”“鼠疫将辨别优劣的能力一扫而光”……共同的灾难,摧毁了人们共有的精神寄托地——生活,逼迫人龟缩在临近死亡的同一洼地,在互相面对中看清自己的乏味和空虚。

  书中,多数人在灾难与病痛的折磨下渐渐封闭希望,不信任宗教、不信任善的救赎、不信任崇高和尊严,只沉迷于末日的寻欢作乐,“对日常生活的屈服变成了一种伦理”,道德和责任也被生活的重负碾压殆尽。奥兰没有陷入社会暴力的混乱,却陷入集体的冷漠和疲乏,无知觉、无痛感地践踏着生命,传递着伦理的悲凉和僵化。鼠疫的病理传染,转化为更深层次的恶劣的道德传染。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说,“任何一种被作为神秘之物加以对待并确实令人大感恐怖的疾病,即使事实上不具有传染性,也会被感到在道德上具有传染性。”道德失去了约束的威力,惆怅、痛苦和恐惧填塞了乌合之众的记忆,他们失去了期待爱情、亲情的耐心,互相交谈都陷入了尬聊,每个人都成了流放的囚徒和孤岛。

  即便生活如此荒诞,在这部小说中,加缪也建立了存在主义与外部世界的和解,“全国人民在忍受着一种处于绝望之中的沉默的生活,可是仍然在期待……”小说坚持反抗绝望,提醒人们“习惯于绝望的处境比绝望的处境本身还要糟”,打破了《局外人》制造的那种冷漠。小说依然不相信崇高、英雄主义、神圣使命和人道主义,但建立了朴实的生存意识。面对共同的祸害,小说用职业的责任感抵御了阴霾。

  小说里的里厄,因为是一名医生,不能容忍疾病和死亡,“看到瘟疫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痛苦,只有疯子、瞎子或懦夫才会对瘟疫逆来顺受”,所以“尽管有个人的痛苦,也要反抗恐怖的灾难及其不断惩凶的武器,而人们不能成为圣人,也不能容忍灾祸横行,就努力当好医生”。简单的道德选择下,是复杂的德性积攒;不去夸张、粉饰崇高,是因为崇高应该是普遍的,是杜绝罪恶的必然选择,是诚挚的德性表现。“这一切与英雄主义无关,这只是诚挚的问题。这种理念也许会惹人发笑,但是同鼠疫做斗争,唯一方式只能是诚挚”“我不知道诚挚通常是指什么,但是就我的情况而言,我知道诚挚就是做好本职工作。”诚挚是人的基本生活态度和伦理,面对灾难,带着热情坚守正确的立场,才能缝合生活的裂痕,对得起这场刻骨铭心的遭遇。

  《鼠疫》展示了熟稔的苦难经历,用文学的温情和深邃来修复忧伤与恐惧,赋予人们行动和心灵的力量。疫情中赢得的知识即智慧,记忆即情怀。阻挡共同的祸害,靠的正是智慧和情怀培育的饱满心灵。美国诗人麦克斯·厄尔曼说,“培育心灵上的力量,以面对突然而来的不幸。但不要杞人忧天以致心神不宁,众多的恐惧,源自疲乏和孤独”,发人深思。(雷军)

[ 责编:李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 周才庶:从《我的后半生》看“后半生”叙事的浮与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