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理性看待“战疫歌曲”的参差不齐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理性看待“战疫歌曲”的参差不齐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2-19 08:5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吴洪彬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一批音乐人以最快的速度创作出战疫歌曲,以歌声支援武汉。笔者作为一名业余音乐创作者,除了向一些平台提交了自己的作品外,也聆听了众多“战疫歌曲”,对用音乐鼓舞士气、抚慰心灵的行为表示肯定。

理性看待“战疫歌曲”的参差不齐

  然而,网上也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比如《韩红怒批“赈灾歌曲”受音乐人力挺:90%的歌曲很烂!你怎么看》和《没人想听你的救灾歌曲》等,附和者众多,并表示“你写歌,灾区的人有心情听吗?”。由此可见,对于“战疫歌曲”,在认识上达成普遍的共识是一件比抗病毒还艰难的事情。不过,参与创作的音乐人们大可不必灰心,我们应当允许网上存在不同的声音,理性地、客观地看待此次战疫歌曲,而不是简单否认这些作品的价值。

  一方面,原创歌曲的创作门槛及创作成本在不断降低。二十年前,歌曲创作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事情,作词谱曲往往停留在纸面上,非专业人士很少接触音乐制作。而近十年来,电脑音乐制作逐渐普及化,即便没有受过专业音乐学院的培训,通过电脑软件、手机软件就能创作出一首歌曲。歌曲制作的大众化绝对不是坏事,音乐教育的一个理念便是“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没有比创造音乐更具有成就感的音乐学习方式了。有人曾粗略估计,这一次战疫歌曲的数量接近万首,这一现象可以看做是我国学校及社会音乐教育成果以及国民音乐素质的提升。

  另一方面,数字智能时代,原创音乐传播更加便捷。疫情来临,网络上最先传播的歌曲是网民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驱使下的自发创作。非典、汶川大地震时期,网络功能远没有今天发达,虽然当年也出现了许多赈灾歌曲,但因传播手段和途径的限制,很难形成广泛的传播。而在这次“战疫”创作中,由于疫情对人员出行管控的需要,众多创作者足不出户,却能利用电脑、手机平台完成编曲、演唱、录制,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同时利用网络平台迅速传播。一首好的歌词,能够快速在各级平台传播,吸引众多作曲家谱曲。当然,我们不应狭隘地将这种传播理解为蹭热度,创作是创作者的自由,接不接受是受众的自由,绝不可将个人观点强加给大众,大数据时代赋予了个人较为广阔的表达空间,“没人想听你的歌”明显充满主观臆断。

  一首好的歌曲,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但不难发现,此次“战疫歌曲”中有些歌词写得很好的,旋律却一般;有些曲子很好,歌词却缺乏新意。再比如,一些作品的演绎没有达到最佳效果,或是演唱形式不对,或是人声选择不尽人意。这些都是本次短平快的创作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即便如此,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已经有《武汉伢》等一些歌曲脱颖而出,成为“战疫歌曲”中的精品力作。

  有人认为,非常时期文艺创作不能一拥而上为疫情裹乱,等疫情结束后再创作歌曲。但笔者认为,不同的文艺形式应遵循不同的创作规律,文学、小说创作需要长时间的沉淀、思考,而音乐、诗歌等形式则需要随着情感的爆发、灵感的迸发而创作。正如汪政老师在文章《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里所说,“随着抗疫的进程,抗疫文艺必将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文艺家会有更多的积累和思考,艺术形式将会走向多样化。”文艺创作要“立诚”、要“创新”、要“行远”,这岂止是抗疫文艺的精神向度,也是所有文艺作品都应该达到的目标,更应该是文艺创作的初心。即使眼下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我坚信,只要坚守这一初心,更好的“抗疫文艺作品”将会不断涌现。(吴洪彬)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