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疫情凶猛,为2020年的开篇蒙上了一层阴影,但纵使如此,人们依然不曾忘却那些美好事物,比如爱情。2020年的情人节如期到来,“光明观影团”选取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叙事文本进行评论,以飨读者,它们既有美国经典爱情片《泰坦尼克号》《恋恋笔记本》,也有艺术性更强的中国电影《重庆森林》;既有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作品《后窗》,也有戏曲大师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希望读者们在不同文本的解读中,看到爱情的“如梦似幻”,收获感知爱的力量。
作者:李华裔
四百年前,明代汤显祖完成了他的传奇巨作——《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他的一生尤以“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著称,其中《牡丹亭》是“四梦”中最为出色且流传最广的一部,正如汤显祖所言:“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这部描绘人间至情的浪漫主义杰作成为中国文坛的一座巍峨丰碑。时至今日,学界对于《牡丹亭》的真正蓝本尚存争议,无论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还是文言小说《杜丽娘记》,原作的故事主题一目了然:才子佳人,得配良缘。若干年后,汤显祖用他的妙笔为原剧文本注入新的思想内涵,使剧中的主人公拥有更为曲折、丰满的生命轨迹。
一位养在深闺的淑静女子杜丽娘,瞒过父母擅入自家的后花园,在饱览了园内的盎然春光后,自我意识在一瞬间怦然觉醒:原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为何我却在这小庭深院里独徘徊?一串长问激起了杜丽娘对爱情、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渴望,然而,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之下,无法冲破现实藩篱的杜丽娘,只得借梦境以抒胸臆,梦中的杜丽娘与一个神秘的青年男子千般缱绻、万般温存,一场春梦过后,佳人因梦生情,从此茶饭不思,最后灯枯油尽、香消玉殒,其死后,按照生前遗愿被葬至在后花园的梅树下。某天,一个叫做柳梦梅的书生在赶考途中拾得杜丽娘画像,被画中人美貌所吸引,便视若珍宝般挂在自己的房间终日欣赏,他的虔诚举动引来了杜丽娘的魂魄,杜丽娘见此人正是让自己魂牵梦绕的梦中情郎,遂告知他只要掘开梅树下的坟墓,她便能死而复生。在爱情魔咒的驱使下,柳梦梅不畏人鬼两界,第二天便掘开坟墓,杜丽娘果真破土复生,两人正式结成佳缘。书至此处并未完结,后续情节还有费尽周折认亲,梦梅科考得中,皇帝匹配佳缘,到这儿才算为全剧画上了“家和人团圆”的句号。
故事虽是大众乐见的大团圆结局,但其离奇程度着实令人叹为观止。“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因情而死,由死而生”,更像是一部古代版的《人鬼情未了》,然而她的生与死,却充满了现实意味。杜丽娘的“因情而死”,一如凤凰涅槃,肉身虽尽,精神不灭,之后的“由死而生”,也并不仅仅是生命的延续,而是杜丽娘以生命为代价获得的新生,即一个拥有了美好爱情、自由幸福的全新人生。杜丽娘的“反叛”,又何尝不是身处封建官场现实中的汤显祖心底的无声呐喊,他崇尚正义、讲求气节、珍视理想,用艺术表达的精神力量穿越古今,震撼、唤醒了无数世人的心灵。
汤显祖有着文人的情思、诗人的才华,经其鬼斧神工般雕琢的《牡丹亭》辞采华美,动人心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等等名句已脍炙人口,家传户诵,连曹雪芹笔下的黛玉听及都不觉“点头自叹、心动神摇、如痴如醉”,更有明末才女冯小青因感叹于剧中人杜丽娘的至情,留下了“人间更有痴于我,不独伤心是小青”的千古佳句。
更多的人爱上《牡丹亭》,是源于昆曲这扇艺术大门,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绚丽瑰宝,“以曲行腔”的“曲牌体”隽永悠扬,至雅至美的舞台形式和一唱三叹的婉转曲调尤为适合表现才子佳人的离合爱情,完美契合了汤显祖细腻笔端下的浪漫主义精神,由此,《牡丹亭》和昆曲的结合堪为“天作之合”。昆曲《牡丹亭》一经面世便成为舞台上传演不绝的经典剧目,即便在当下,也依旧是上昆、北昆、苏昆等各昆剧院团的“看家戏”,如上昆华文漪、岳美缇演绎的《牡丹亭》至今被视为当今昆曲舞台表演艺术的高峰之作。2004年,由台湾著名学者、昆曲守护者白先勇先生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基础上,对剧本、唱腔、音乐和舞美等方面做出探索改良,让古典因应时代,迄今已在全世界巡演近四百场,成为当下戏曲传承极具代表性的经典范例。昆曲的发展,需要忠实保留完整的艺术肌理,也需要添注新的活力,惟其如此,才能让《牡丹亭》这样的经典作品“还魂”于当代,通往更美的未来。
“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一段人间至美的情话,一场穿越生死的爱恋,透过岁月的风尘,在一路轻吟浅唱中徐徐前行。每个人都是“汤显祖”,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牡丹亭”,惟愿世间美好梦境都能实现,也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
【情人节文艺评论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