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南海十三郎》:挽歌之下,矢志不渝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南海十三郎》:挽歌之下,矢志不渝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2-26 09:3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陶宗子

  中国电影史上,以北方京剧为题材的电影《霸王别姬》可谓闻名遐迩,殊不知还有一部以南方粤剧为题材的经典港片——《南海十三郎》。这部上映于1997年5月,香港回归前夕的影片,生动演绎了粤剧老牌编剧南海十三郎传奇的一生,展现了20世纪波澜起伏下的人生坚守。

《南海十三郎》:挽歌之下,矢志不渝

电影《南海十三郎》海报

  “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渡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这判词般的诗句正是对南海十三郎的人生总结。在影片的前半段,导演以香港电影特色的戏谑手法,讲述南海十三郎少年时光里旧式大家庭的熙攘喧闹、在香港大学生活的格格不入,以及初入粤剧界的恃才傲物。即使是处理南海十三郎与一见钟情的女子错失姻缘的片段,也是挖去了悲剧性的情节,移入后半程的回忆之中。此时,且让镜头中的南海十三郎尽情地品玩世间的一切。

  而影片后半段却是急转直下,日军的侵略打断了南海十三郎的粤剧梦。在这同时象征着新价值观塑造的时代里,曾经被誉为粤剧大家的南海十三郎因为秉持粤剧传统,不愿随波逐流而被急速淘汰了。穷困潦倒后,再次遇见钟情的女子,却早已嫁为他人之妇,从此只愿以疯傻度日。

  虽然电影叙述的前后情绪有着明显的差别,但一个“痴”字贯穿了全程,对钟爱的事业与女子皆是如此。或者以南海十三郎自己的话来说:“敢爱敢恨,敢做敢写,这就是剧作家的本色。”一个天才的粤剧作家,在混乱的大时代之中,终究被自己梦想的破灭所扼杀。

  这样的一部影片,导演采用了曹禺名作《雷雨》一般的结构框架,在南海十三郎的一生之外,嵌套了一个新时代说书人的视角,通过说书人将事件拉远,期望观众在历史的滤镜中,让情绪淡化,毕竟“流水落花春去也,换了人间”。南海十三郎这一人物命运如何悲情,终究只是历史巨潮中一朵微小的浪花,剔除一系列情绪性的事件之后,一层隐秘而又坚韧的脉络浮现出来,正如剧终之后,大银幕所打出的字幕“献给全港编剧共勉”。从传统的粤剧作家到如今商业大潮下的电影编剧,南海十三郎的粤剧事业之破败,于当时香港电影编剧宁无戚戚之感?南海十三郎的疯与痴,也便从中提升出一种人生之坚守的矢志不渝。

  为了加强这一叙述脉络,导演将战后粤剧宗师唐涤生引入南海十三郎的世界,成为其门下弟子,在影片的一前一后造就了两段相当出彩的桥段呼应,即南海十三郎在名声鼎沸之时对唐涤生的鞭策指导,与唐涤生在南海十三郎疯傻乞讨之时的相逢对唱。时代洪流之下,是知己间的悲喜交加。当年初出茅庐的唐涤生立志要证明“文章有价”,为南海十三郎所嗤笑。而今唐涤生已然写出传世的《帝女花》,南海十三郎却只是街头乞丐而已,“仿似宝剑泥絮尘半封,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

  张爱玲在《我的天才梦》自谓:“我……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之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南海十三郎的失败也在此,天分让他可以同时写出多部粤剧,也让他不愿折腰半分,当南海十三郎与小乞丐一同对着一张白纸描述着“雪山白凤凰”的美妙时,我们可知,他的才华依旧与自我抛掷的决绝。当象征着战争前后的两位粤剧大师,一疯傻一早逝,仿佛是旧日的荣光一并散去。而与电影叙事同步的说书人,则因聚众被抓入警局,他原来就是当年南海十三郎身边的小乞丐,在那般的际遇之下,他到底从南海十三郎那里学到了什么?

  这却是留白,留给观众的只是踽踽独行的背影。大师们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后辈还是要矢志不渝地坚持走下去。(陶宗子)

 

  《南海十三郎》:挽歌之下,矢志不渝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 周才庶:从《我的后半生》看“后半生”叙事的浮与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