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思想的精灵,轻盈又凝重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思想的精灵,轻盈又凝重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5-20 15:5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教授 雷军

  上世纪末以来,文化散文一直热度不减,在世俗景观中淘沥文化碎片,在过往印痕中加入野性想象,成为散文写作的一种独特样式。作品停留在乡愁中慢慢漂泊,用记忆阻挡现代文明对温柔的侵蚀。当代散文,朴实、平淡、自由犹在,但那种浸入心灵的“咚”的声响,——瞬间阻止血脉流动的震撼力少了,尤其是给心境带来的空灵感少了。

  李娟的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有种脱俗之感,释放出久违的空寂。荒野生活繁衍出的现代性思考,加大了生存的哀痛;自嘲姿态,加重了现实的疏离。犹如托马斯·艾略特的长诗《荒原》,在枯萎干涸之下,闪烁着横空而出的思想精灵。2018年8月,《遥远的向日葵地》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

  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在《散文的常道》一书中说:“一个好的散文家,一定得有一颗世俗心,同时兼具一种灵魂的视力。”这里的世俗心,意味着对生活、生命的热爱;灵魂的视力,是指热爱后冷却的思考。活在世俗中,一些人要么沉湎其中为娱乐性所融化,要么受困于俗务而不胜繁琐。许多文化散文写作者,试图在历史中做精神的嫁接和转移,建立新的价值标本,遗世独立。而这恰恰表明,他们缺失了现实的烟火气息,缺失了生活的耐心。

  “散文是现实的一种面孔”,而不是虚构的神话。李娟把笔伸入西北荒漠上,从修土窝子、竖稻草人、采蜜、雇工一路写来。她抱着对生活的虔诚,写下了人世艰辛,把人从城市现代化供应链条中剥离出来。然后,把人放在一片荒地中,来考究他们的耐性和真实,在寂寥的大地间寻找人之不朽的合法性。李娟用感知的敏锐、体验的深沉和情感的炽热,来观察自然生命。她在黑暗中看到了种子分裂的光芒,在向日葵的无边喧哗中听到了寂静,在自然的金光灿烂中看到了人的茫然,从农人敞向世界的劳动中想到了“被紧紧桎梏一花一叶之间”的悲哀。在“灵魂的视力”之下,人被排斥在记忆、天地、时间之外,遁入虚构的意义序列,进行着永远不尽的劳作。

  与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相比,《遥远的向日葵地》更具写作的纯粹性。《我的阿勒泰》倾向于日常生活的皮相描写,《遥远的向日葵地》倾向于捕捉人与自然间的精神感应。作品中的荒野寂寥旷远,万物一尘不染。渺小的动植物,不是一群被人蓄养或赏玩的孱弱生命,而是蕴藏着蓬勃的自然玄机。脆弱之下,动物奇异的嗜好、植物绽放的色彩,让人不得不惊叹生命的饱满与热能。“农人驾驭着沧海一帆,漂流在四季中。”而城市中的人,也在享受着理所当然的生活。这种生活的定局,忽然看起来那么虚无和空洞。作者在自然光影的轮转里,感受到了现代人的简陋与局促,人世的浑浊与杂色。

  《遥远的向日葵地》的写作是透明的,即使有忧虑、悲伤、苦难,也都是干净的、坦荡的。作品退缩到自我织造的“梦境和虚构”之中,追求生活、生命的轻盈幻境和幻觉。写作的内省和拷问,又催生了作品轻盈下的凝重。这种凝重就是,人无法穿过现实的负荷、疲惫,无法直抵生命璀璨的悲哀。西西弗斯式的劳作与生命意义的终极求索之间相互背离,让写作悬浮在天地之间,为五颜六色的思考簇拥着,却不能真实地把语言握在手里。

  在书中,李娟认为,书写是耕种方式,写作的过程像是挖掘的过程,甚至是探险的过程。在遥远的荒芜土地里,无论哪种生命都包含独立的时间韵律,它们相互关联,又相互封闭。作品不断地进行意念解码。向日葵的白天与黑夜相隔漫漫,兔子自由穿梭于自己的白天与黑夜,我们吃进去的每口蜂蜜都蕴含亿万公里的金色飞翔。

  作品惊叹于万物的自由浪漫和美丽秘密,惊叹于万物流转与时间的息息相关,而感慨人总是心虚与恐慌。作品凭着感性的力量在黑暗中摸索,虽然只留下一串串对自然的惊叹号和赞美,无法深入谛听生命与自然的精神感应,但放大了灵魂感知力,让生命一次次临近万物生长的深渊,对照自己的嘈杂、孤独与贪婪。面对自然,作者一次次感叹人的虚弱。在现代城市巷道中,人靠着路标指引前进,习惯了城市既定的意义和规则,内心却是一片荒原。李娟写作的感受力,正如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句所描述的,“在一粒沙子里看见宇宙,在一朵野花里看见天堂,把永恒放进一个钟点,把无限握在手掌”。轻飘飘的万物,在李娟眼中充满了生机的沉重。

  《遥远的向日葵地》在一处处片断化的场景中,追求一种静美的思考。它没有许多文化散文那般跨越史料的汪洋恣睢,但在行云流水的书写中,有种难得的质感和力量,多了几分野性和孤冷。李娟写作的创造力,正是来自心底的孤冷。在自然热像中,品味到人的悲凉。(雷军)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