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0文话两会】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范周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既总结回顾了我国2019年和今年以来的工作,也对2020年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可以看到,文化发展在报告多个板块中均有体现,涉及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产业新业态、文化扶贫等领域的重要变化,值得关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新年伊始,我国就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两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基于此背景,今年的报告用改革开放以来最短的篇幅,总结并回顾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回应人民群众的民生关切,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展示出党和政府直面挑战、迎难而上、把握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念。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核心地位,以文化力量促进社会向上向善
更好地发挥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以人民为中心”是文化发展的根本所在。今年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物等事业。报告还提出,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等手段,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这一高度评价不仅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作用,也为文化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陆续解决了“从无到有”的基础性需求,发展目标逐步上升到“从有到优”“从好到精”。下一阶段,需要继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多措并举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关注度、参与度、满意度,更好发挥文化力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积极探索文化治理现代化新模式。进入新时代,国家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成为重要任务。报告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支持社会组织、志愿服务、慈善事业等健康发展。近年来,政府、社会力量、群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全新思路。在建设并推动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要以创新为驱动力,勇于开拓进取,充分发挥广大社会组织、志愿团体作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与发展途径。
文化赋能新型城镇化、区域协同化进程。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入高速增长期。一方面,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文化是城镇的灵魂,“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建设更加宜业宜居的新型美丽城镇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文化建设质量,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文化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润滑剂作用。另一方面,报告指出“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在协同建设发展的总体思路下,文化产业将有效推动城镇化发展从“点”到“线”到“面”,逐步形成高质量的“带状”发展模式。
全球疫情背景下,以新思路推进国际文化贸易
守牢国家文化安全底线,推进国际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由于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较大,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在此背景下,报告提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对于文化产业而言,要牢牢守住国家文化安全底线,坚持以文化自信为引领,充分国际舆论环境,不断提升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水平,推动国际文化贸易实现高质量发展。
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以人文交流合作更好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思想引领与人文交流。因此,需要深入开展对“一带一路”倡议理论内涵、建设框架、规划实施与合作形式等的研究,提升理论高度。同时,还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强化舆论宣传的主动性,正确解读“一带一路”倡议精神,传播“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和理念,营造“中国倡议,多方共识”的良好舆论格局,促进各国之间的民心相通,从而深化互信、凝聚共识、推动共建、实现共享。
释放数字经济活力,开启文化产业新篇章
技术赋能文化产业,数字经济大有可为。今年的报告中提出,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这是“智能+”连续第二年出现在政府报告中,充分说明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新业态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报告还指出,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线上休闲娱乐、即时通信、社交电商等行业既满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又拓展了新的消费场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数字经济展现出的创新规模和发展速度必将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更强的引领作用。
释放新技术新业态潜能,引领文化产业变革。今年的报告中提出,扩大对新技术新业态的有效投资,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新基建也是第二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产业与新基建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新技术催生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快了传统文化产业的迭代和升级。此外,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文旅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变革,智慧旅游正在重塑消费者的体验。另外,新基建将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政府供给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重要参考,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创新创意源泉充分涌流。今年的报告中继续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互联网时代保护新兴产业、激发社会创新活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优化社会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知识产权侵权者的违法成本,也要充分运用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手段,扩大其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运用范围,使得创新创造全流程的每个环节都有据可依,构建法律保障、执法监督、技术支撑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不能“缺位”
实事求是,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今报告中提出,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在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后,也要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乡村兴则国家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报告指出,继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乡村振兴,既要用产业塑形,也要用文化铸魂。乡土文化是中国人共同的记忆,继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延续我们的精神纽带。乡村文明建设要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通过乡贤文化凝聚乡情、留住乡愁,让广大农民有精神归宿,充分激发广大农民在树立文明乡风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内生动力,让乡村文明建设真正发挥凝心聚力、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乡村文化是理解中国文化的入口,乡村振兴文化不能“缺位”。(范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