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游戏到电影的跨媒介改编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从游戏到电影的跨媒介改编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8-18 14:5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康宁

  《刺猬索尼克》是日本世嘉公司1991年开发出的游戏,其中以快速奔跑为特殊技能的蓝色小刺猬成了游戏界颇有影响力的角色,也受到世界范围内游戏玩家的青睐。去年,蓝色小刺猬扔出了自己的小金环,从游戏世界进入电影银幕,实现跨界。改编自《索尼克系列》的真人CG电影《刺猬索尼克(Sonic the Hedgehog)》于近日登录中国院线,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从游戏到电影的跨媒介改编

《刺猬索尼克》剧照

  在此之前,游戏改编电影已经有许多成功案例,但获得较高票房的多是游戏本身拥有较强的叙事背景与冲突情节的改编电影,如《魔兽》《古墓丽影》《最终幻想》《生化危机》《静寂岭》《波斯王子:时之刃》等。而《索尼克》系列是设计相对简单、内容空心的探险与速度类游戏,与《超级马里奥兄弟》《愤怒的小鸟》相似,本身并没有提供完整的故事架构、明确的角色性格和行为动因,以及明晰的叙事线索。

  从游戏到电影的过渡中,存在一个基于原初游戏携带原初符码的“寄生文本”。将寄生文本较弱的游戏改编为电影,需要在保留原型角色的基础上,将情境的营造转变为沉浸感的营造,将游戏动作的互动性转变为观众心理的互动性。同时,在此基础上探索参与式文化的疆域,使其不仅能够获得游戏玩家的认可,也能够满足电影观众的期待视野。

  将游戏情境具象化为电影剧情

  游戏能够提供独特的心流体验,这是它让玩家沉迷的主要原因。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曾将“心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游戏通过为玩家提供一种行动的情境,供其借助游戏角色去改变、去奔跑、去躲避困难,制造出一系列并不相关但饶有趣味的活动,让玩家深度体验并浸没其中,充分享受游戏带来的心流体验。相对而言,电影的观众是被动的,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被强烈的视觉效果与听觉感受所淹没。

  游戏改编成电影的关键,是尽可能把游戏玩家的心流体验通过大银幕制作出的视听效果,不受损伤或等同地传达出来。当游戏玩家变身观众,舍弃掉的是作为玩家的控制力,取而代之的是影像带来的视觉冲击。电影将游戏情境具象化为丰满的情节,移植游戏的世界观,补充对角色的塑造,并将其行为动因转变为持续发展、符合逻辑、闭合的故事情节,辅之以电影独特的视角切换、镜头语言、剪辑、蒙太奇、特效等手段,借助奇观制造等同的心流体验效果。

  《刺猬索尼克》便是在《索尼克》游戏系列的故事架构、角色设定的基础上,通过对主线剧情的填充、角色关系的丰满、叙事线索的明晰完善了索尼克的成长脉络,同时借由金凯瑞扮演的邪恶博士增添了喜剧笑料,最终改编成一部典型的合家欢电影。然而,稍显遗憾的是,在电影的后半段保留了较多的游戏闯关情节,试图将玩家的操作经验融入观看时的动作想象中,尤其是与邪恶博士的几次打斗,使情节呈现出循环式与碎片化的不足。

  从动作的互动性到心理的互动性

  吉尔·德勒兹认为,电影“把运动置入影像中,也把运动置入头脑中”。从运动的角度看,游戏和电影有相似之处,都是把运动置入影像和大脑中。两者的不同之处是,玩家对角色发出的动作有主动权,而观众对电影中的角色动作只能被动观看。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互动方式。

  游戏强调玩家通过与游戏互动,控制角色的速度、方式、选择以及动作程度,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是真实具体的身体动作的延伸;而电影,似乎一直对互动性有抵触情绪,试图用“看”的体验取代“玩”的操作。观看电影的愉悦,在于通过视觉的凝视与听觉的渲染,实现对角色的认同和心理互动,是一种互动性的想象。正如韦克斯勒(Robert Wechsler)所强调的,“我们必须将互动主要视作是心理的而非技术的现象”。因此,从游戏改编来的电影最重要的是如何将动作的互动性转为心理的互动性。

  在《刺猬索尼克》里,游戏中的闯关模式变身为电影中的探险之旅。影片多次采用索尼克的主观镜头,使观众可以在游戏玩家与电影观众这两种身份间流畅切换,在此过程中,将动作的互动性内化为心理的互动性,并对角色产生认同。这种沉浸式的代入感,得以让观众带着一种复合思维进入电影、感受电影。

  探索参与式文化的新疆域

  在当下的数字媒体时代,网络媒介无处不在,游戏与电影这两种媒介因拥有较为庞大的受众群体,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从一种媒介到另一种媒介的跨越式创作,而是参与式文化下的娱乐载体。

  “参与式文化”由美国传播学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提出,用以代指媒介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受众的互动、参与现象。当下,参与式文化中的粉丝已经呈现主动状态,通过游戏论坛、电影购票网站、电影发烧友网页发表对游戏或电影的看法。然而,从《索尼克》系列到《刺猬索尼克》的改编过程,不仅限于此,粉丝还参与了索尼克角色创作的过程。在此意义上,这次改编探索了参与式文化的疆域。

  2019年4月底,电影《刺猬索尼克》发布预告片之后,索尼克形象便遭遇了强烈的吐槽和质疑,游戏玩家纷纷表达了对预告片中蓝色刺猬形象的不满。导演杰夫·福勒(Jeff Fowler)听从大家的意见,将主角索尼克的形象进行重新设计,并推迟了电影的首映时间。游戏玩家参与改编电影创作,重新设计索尼克形象,成为一项创举,不仅颠覆了艺术创作与粉丝的关系,同时探索了参与式文化的新疆域。这便是詹金斯所说的:“粉丝在他们(热爱的)文化中,积极参与改造文化素材……如今的影视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粉丝的‘参与模式’的回应。”

  与此同时,《索尼克》游戏中的蓝色小刺猬满足了游戏玩家的期待,在改编过程中也照顾到了电影观众的参与性。通过邀请深受观众喜爱的喜剧大师金凯瑞扮演邪恶博士,将其喜剧特征缝合进动画片的主体叙事中,使电影与游戏在接受美学的领域实现和解,同时也是虚拟世界与现实的一次融合。

  总而言之,游戏和电影都是当下较为时髦的媒介与娱乐载体,从游戏到电影,不管是转变情境、互动性,抑或是对参与式文化的探索,都在尝试调试媒介对时间感的掌控。游戏的实时性、可暂存与可调试性、碎片化等,只有整合进电影的封闭叙事,呈现出具有连贯指向性的时间感,才能完成两种媒介间的基本转变。更为重要的是,尊重玩家的参与感,释放观众的想象力,创作有吸引力的剧情,才是从游戏的娱乐载体到电影的视觉奇观之关键。这一点,正如《愤怒的小鸟》制片人约翰·科恩所言,电影改编在于需要有吸引人的剧情,“好剧情和故事才能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连接,对电影的成功也大有裨益”。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 周才庶:从《我的后半生》看“后半生”叙事的浮与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