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构建人文共同体,新时代故宫应讲好四个故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构建人文共同体,新时代故宫应讲好四个故事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1-06 18:3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黄 蕙

  2020年11月10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安全共同体”“构建发展共同体”“构建人文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实践探索。构建人文共同体将对变文化隔膜为文化包容、变文明冲突为文明对话起到基础性作用,为人类走出迷思,共同面对和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动力。

  2020年12月8日,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成为备受海内外关注的文化盛事。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和存藏的186万余件文物是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信息含量最丰富的重大文化遗产之一,共同体现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名片和穿越时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进行文明对话的重要主体,故宫理应在新时代为构建人文共同体发挥应有作用。

  讲好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是什么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表示,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文化基因是民族演进和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动力。新时代中国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理应站在新的历史维度上对中国文化的根脉进行全面“探源”和深度阐释,这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建成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同时,对文化基因的探究将有助于摸清历史脉络,洞悉发展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发言时说:“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

  对中华文化基因的探究将回答“我们是谁?我们将向哪里去?”的终极之问。中国正在进行的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伟大的实践创新,以及在民族复兴之路上与世界关系的调整都需要通过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探寻找到“历史正确方向”。

  故宫博物院从绵延600年的营造历史、庞大完整的古建筑群到浩瀚的藏品构成了中华文明完整和充满“活化”潜力的基因库,对于讲好中华文化基因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故事,具有天然的优势和责无旁贷的责任。随着“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国家级重大项目的推进实施,故宫有力量投入相应研究力量和藏品资源,通过数字化工程和精心策展,用“活”的文物阐释好中华文化基因的故事。这不仅对于中国实践是找到“历史正确方向”的基础工程,也是从根本上向世界阐释中国,让世界理解中国道路和中国智慧,开启最深层次文明对话,构建人文共同体。同时,构建人文共同体本身就有探寻人类文明基因,以在较深刻层面达成文明共识的需要,这种对文明本源的探究,应以古文明发源地及故宫等世界级博物馆作为倡导者和实践者。

  讲好中华民族精神标识为何独特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来源于中华文化基因,也是文化基因在一个民族精神境界、道德规范和美学追求等方面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是人类史上唯一一个存续5000年绵延至今且历久弥新的古文明体,其独特的精神标识引领着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历史,让中华民族一次次从苦难重新走向辉煌。在两个100年的时间衔接点上,亟待向世界阐释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所依托的文化基因及其独特性,包括对今天缺乏精神和思想动力的世界提供的价值和贡献。

  故宫博物院浩瀚的文物典藏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载体。王旭东在《使命与担当——故宫博物院95年的回顾与展望》中引用1928年古文物专家张继(时任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主席)之语曰:“一代文化,每有一代之背景,背景之遗留,除文字以外,皆寄于残余文物之中”。文物是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载体,让文物活起来,最重要的是让文物所内蕴的精神活起来,复现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世界。故宫所藏文物的体系性和丰富性可以使得文物相互参证,使历史“拼图”活化并更加完整。自故宫建院以来,“学术故宫”的深厚积淀使我们能够直透文物物质表象之下的深层精神底蕴。如为纪念建院95周年,故宫博物院特别推出了“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以78件文物复现了苏轼作为中国士大夫典型人物起伏跌宕的一生和宏阔放达的精神境界。特展在讲好故事的同时提炼出中国传统文人足以照亮历史与未来的精神标识,引起了海内外强烈反响,这也显示了大家对于用文物讲好中华民族精神标识故事的强烈期待和需求。当前,逆全球化、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使全球治理面临危机,亟待唤起全球人文共识,滋育能够引领人类共同进步,共建家园的新精神。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将为未来人类精神价值的重构做出应有的贡献。

  讲好中华文明深刻思想体系内容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故事

  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的同时也展现了丰富的科技、文化和艺术成果,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一方面,中华文明深刻思想体系本就是文明互鉴的成果,其特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贯穿整个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成为人类古文明互鉴发展的流动图谱,在不同历史阶段将人类文明互鉴推向高峰,这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完整性、独特性、成长性和深刻性不断为世界文明进程提供思想库和参照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明深刻思想体系在新的历史坐标中的集大成者,要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价值,就需要指出中华文明思想体系的深刻性,怎样在过去及如何在未来影响世界文明进程。

  文物是文明史的重要遗存,也蕴藏着人类思想发展史的脉络。从最生动的实物资料——文物中,提炼和阐释中华文明思想体系是新时代下故宫更为深刻的课题。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考古学也将具备更先进技术和理念去“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有条件去发现新的历史线索、证据和补证材料,成为构建阐释中华思想史的重要主体。新时代下的故宫代表着现代文博业的思想前沿,以人类文明史和思想史为参照系,梳理阐释中华文化深刻思想体系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具有强大的实证力和说服力。文物不仅可以复现历史,并且能够展示思想史和思想体系,让文明对话具有思想体系对话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人文共同体的内涵。

  讲好构建人文共同体将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故事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和完善,人文共同体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动力。正如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维系一个健康平衡的生态系统一样,人类文明也需要尊重本然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平等性,倡导包容性,寻求不同文明间的共同价值追求。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以高度的人文精神为引领,才能弥合不同文明、民族和种族等之间的价值和观念裂隙,达成共识和合作,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信任、和平、发展和治理赤字。因此,应当不断阐释和丰富人文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回顾和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史进程中倡导人文精神的作用,向世界宣讲文明对话替代文明冲突对全球和平发展的重要性。

  故宫博物院的收藏完整体现了一部交流互鉴的人类文明史。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说,在故宫可以看到不同宗教、不同国家的文化在建筑、绘画、器具等各类文物中的融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生命力。故宫从建筑到典藏文物本身已体现了在历史长河中人类文化多元融合的“原生态”,并说明交流互鉴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反之则导致倒退。例如中国文化最典型的代表——瓷器,其釉质的工艺发展就借鉴了古西亚的琉璃烧制技术,是文明交流的结果。而青花瓷的主要原料苏麻离青则来自波斯。这些“物证”的力量使故宫担负起讲好人文共同体故事的历史责任。目前,故宫已连续四年举办世界古文明保护论坛,签署了《紫禁城宣言》和《太和宣言》,与全球多个国家展开多层面的考古和文博合作。新时代下的故宫更应探求自身在全球人文和文化治理领域的角色和作用,主动引领文明对话的议题,提出中国主张,发挥构建人文共同体的主体作用。(黄蕙)

  (作者单位: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传播》杂志社)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