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重温经典 > 正文

种豆专家陶渊明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1-14 12:3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刘奕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是陶渊明的名作,本无需多言。然近来偶尔见到学者以此诗为例,证明陶渊明疏懒不通农事,且这种看法渐渐流行,不免哑然失笑。这首诗与陶渊明其他描写田园生活的作品一样,写农事真切,而情思深广,真如苏轼所言,非老于农事者不能道也,不宜别作他解。这里不揣浅陋,愿稍作分疏,代闲静少言的陶公辨白几句。

  全诗既是发挥典故,也是写实。就用典讲,《汉书•杨恽传》载杨氏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是种豆南山表达隐逸之志的出典所在。但《归园田居》其三同样写实,有虚有实,切古切今,所以既踏实又高妙。

  所谓写实,首二句尤其需要讨论。大豆本来是北方的农作物,过去的农业学者曾以为“粟、麦、豆北方所产,两汉时期固尚未传入南方,所以南方的农业生产比较单纯,只靠水稻一项”(唐启宇《中国农史稿》,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248页)。但王子今教授依据长沙走马楼竹简发现,三国时期,长沙地区豆类作物的种植已经相当普遍,以致政府已经征收“豆租”“大豆租”,并以豆为重要的仓储粮食。可见到陶渊明时代,豆类种植在南方普及至少已有一两百年之久,其栽种方式,自当为人所熟知。如果以为豆类在陶渊明时代才刚传入南方(如郭文韬《中国大豆栽培史》,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2页),那陶渊明种不好豆子似乎可以理解,但事实并非如此。

  可为什么“草盛豆苗稀”呢?这不是陶渊明随性与懒散的证据吗?如果我们看豆类作物的栽培方式,就可以知道这样的理解厚诬古人了。邓小军教授早就解释过这个问题,说大豆植株需要较大空间才能长得茂盛,豆荚里的豆子才能长得饱满、硕大;豆苗一时被草掩盖,是农田常事,没有关系,只要去锄草,就没有草了。此外,还可略作补充。《归园田居》其一云“开荒南野际”,可见南山下这块地当是新开垦的土地。《齐民要术》特别强调过种豆“地不求熟”,也就是种豆更适宜在新开垦的土地上。开荒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要放火烧去草木,要把树根全都刨出来,但因为过去草木茂盛,这种土地的肥力往往不适合种庄稼,此时豆科植物就能派上用场了。因为豆科植物的根有固氮作用,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等种上几年豆子,新地变熟变肥,就可以再种其他农作物。看来,陶渊明也像其他农夫一样明白这个道理,才在南山下种豆。因此,“种豆南山下”正是对陶渊明精通农业的认证。

  新开垦的土地中杂草的残根和草籽本来就多,豆苗又行距稀疏,野草有充分的生长空间,而杂草、野草的生长速度从来都比庄稼快,结果会如何呢?农夫们一个不留神,杂草就会盖过庄稼。所以,“草盛豆苗稀”是对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样也是陶渊明很懂种豆的证明。陶公自述勤苦垦荒的诗作,反而成了后人口中懒散的表征,以他的性格,一定会一笑置之。

  陶渊明勤于农事、精于农事,但终究是士大夫而不是纯然一老农,其诗歌更有深广之妙趣。细读《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在远远的南山之下,晨出夜归,春寒触人,生活诚不易,难得的却是诗人所抉发、所蕴蓄其中的浓浓诗意。“带月荷锄”之美,寻常雅士无法领略,真正的山野乡农即便领略也写不出来。有月色之美,诗歌也不避“夕露沾衣”之苦,苦乐相生,其味愈长。除了安于乡野且诗心醇厚的陶渊明,还有谁能写出这样的诗意呢?

  此外,诗人不以“沾衣”为苦,也不以不惜沾衣为高,清真旷远,毫无修饰作态的毛病,而是从容自然,可以想见其人之自爱、自信、自得。这跟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以及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谓风神相同。

  再有,诗歌简远,意在言外。种豆,说明常苦饥,需备荒。家里贫困缺乏人工,没有那么多仆僮,所以才亲力耕种。天未明而即出,月已出而始归,来往南山之田,可谓长路漫漫。诗人并不唠叨自己的辛苦,但辛苦可想而知。诗歌并不写耕作的场景,而只于“归”字落笔。归来时既晚且寒,可见回归田园,岂易言哉?但诸般辛苦皆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而已,不必滔滔自述自夸。不但于平淡中见诗意,而且于平淡后见深醇旷达,可谓韵深味长。以含蓄浑厚的风格言,后人效法陶渊明的不少,但以境界而论,能企及者极罕见,诚有其宜。这是陶诗超出诗而关乎人的地方。

  顾随先生讲:“陶之田园诗是本之心灵经验写出其最高理想,如其‘种豆南山下’一首。(中略)明明说草、说锄、说月,都是物,而其写物,是所以明心。”苏轼曾经说:“览渊明此诗,相与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多矣!”东坡所愧,我们何尝不然?噫嘻!(刘奕)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话剧《西迁》:以人物弧光映照恢宏历史

  • 陈林侠:古装剧如何走出“爽文”怪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