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网络中国节·春节】传统节庆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网络中国节·春节】传统节庆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2-14 12:1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周思明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国人心目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民间,老百姓习惯上把过春节叫过年或过大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无论精神生活还是物质生活,都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红火。可以说,春节已成为14亿中国人和全球华人的年度节庆文化盛典。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年”和“春节”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在民间,“年”是古时的一种怪兽,每逢大年三十会出来觅食人肉残害生灵。话说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窜到一个村庄,恰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年”猛不丁听闻半空中响起的啪啪鞭声,登时吓得目瞪口呆仓惶逃窜。“年”跑到另一村庄又见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火一样晃眼,吓得再次落荒而逃。途中又遇到一户人家,只见家里张灯结彩,一片辉煌,晃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出守岁、放鞭炮、张灯结彩的办法来抵御它。后来,逐渐演化成了如今过年的风俗。另外,我国古代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为一年一熟,所以“年”也被引申为岁名。

  我国古代民间虽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春节。“春节”原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时泛指整个春季。据说,把“年”和“春节”合并,将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因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故将农历正月初一易名为“春节”。如此看来,所谓“过春节”其实也就一百多年历史。

  大年三十是除夕,古诗中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的佳句。除夕夜的馈岁、别岁、分岁、守岁,是过年重要的民俗活动。西晋周处的《风土志》有云: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犹记儿时,笔者生活在一北方城市,到了除夕夜便有小伙伴在黑黢黢的大院里扯起嗓门高喊“熬夜了啊!”小伙伴喊得卖力,无奈瞌睡虫叨扰,未及子夜,小伙伴们一个二个地都偷偷跑回了家,搞得那守岁的始作俑者亦干瞪眼没主意,最终只好也回家了事。如今人们过年,或看春晚,或下棋打牌聊天等等。至于守岁与否,大可悉听尊便,并无一定之规。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正式开始。传统年俗中,这一天是要拜年的。所谓拜年,是向亲朋好友等祝贺新年。拜年是农历新年中最主要的活动,常在农历年初一及年初二进行,但应避开年初三。何也?盖因习俗中年初三为“赤口”,不宜拜年。拜年用语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比如,改革开放前,双方见面会说“新年好”“吉祥如意”之类的祝福语;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务实,尤其受港澳文化影响,也出现了“恭喜发财”之类拜年语词。而且,长辈会向晚辈派利市(发红包),主人家亦会预备全盒以招呼客人。

  其实,就拜年而论,也是与时俱进、动态变化的。电子时代之前,人们要“亲自”上门拜年,包括向亲戚、上司、同事、好友、生意伙伴等拜年,带备的礼物亦较讲究,包括香烟、好酒、点心等。但随着时代进步,拜年方式也随之简化,比如团拜、电话拜年、微信拜年等,还有的索性“避年”,即在过年期间到外地旅游,以避免拜年“繁文缛节”的叨扰。至于拜年的动机,也分多种,有的纯为亲情友情,有的意欲拉近关系,还有的为来年诸事顺利,等等。

  按照习俗,正月初二这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走娘家”的习俗并非制度和命令,但胜似制度和命令,任何人、任何道理,都无力与之对抗。若有违和,不光会招来各种谴责,也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诸多不祥。殊不知,习俗是经过多少年的沉淀留存下来的,乃有其存在之理。当然,良俗如此,陋俗则未必,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寿终正寝。所以,对习俗也不能一味尊崇,也需作辩证分析,好的留下,不好的淘汰,所谓移风易俗是也。

  有趣的是,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初三晚上须早早歇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办大事。否则,老鼠就要祸害这家人。大年初四是迎神接神的日子,传说天上诸神这一天由天界重临人间。在城里,老板若想炒某人鱿鱼,这天就会禁止他来拜神,对方也须有“眼力见”,别自讨没趣。如今在城里,何为祭财神鲜有人知,故此庄重仪式基本已不存在。正月初五有“破五”之说,这天对商家来说,可是个大日子。若要一年财源广进,人们需抓住机会迎财神,尤其企业、商家、酒店开张,大都选择这天,还要鸣放鞭炮,以迎财神。正月初六则是送穷神的日子。这天,人们可在家进行大扫除,扫出的垃圾、没用的破衣烂袜等,须悉数扔掉,把穷气送出门。初七到十五,也都在过年,期间那些颇具传统色彩的习俗活动,比如正月十五吃元宵(汤圆),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还有上元祈福、送花灯、舞龙舞狮、猜灯谜、走百病、逐鼠、迎紫姑、踩高跷、祭门户、听香、钻灯脚(相亲与求子)、乞龟、乞花、照月光、照井水、晚睡、订情等诸多有趣习俗。这些习俗在全国各地各有不同,皆烙印着春节文化的胎记,有的流传至今,有的随着岁月的流淌而被扬弃。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千古传唱的经典诗作,集中表达了中国人对春节的诠释和神往。春节饱含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营养,是华夏民族的集体人格体现。春节也是中华民族家家户户阖家团圆的日子,按照习俗和惯例,人们都会从祖国各地乃至海外回归家庭与亲人团聚。“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句流行的热词,一度成为在外打工人员的共同心声。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未了,“就地过年”成为打好春节期间疫情防控主动仗的重要举措。置身疫情期间,政府部门不仅切实加强生活物资保障和能源保供,还积极营造就地过年的良好氛围,落细落实各项鼓励措施。此外,行业、工会、社区乃至个人等社会各方勠力同心,对留在当地过年人员的生活以及节日期间的文娱需求等予以充分照顾和保障。同时,各地还推出了类似基层送戏、免费观影等活动,丰富就地过年务工人员和职工的春节文化生活,确保群众可以安心安全地过好年,使远离故乡的人们仍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祥和。(周思明)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