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觉醒年代》:回望百年前的热血沸腾与诗意隽永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觉醒年代》:回望百年前的热血沸腾与诗意隽永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3-04 16:1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副主任 闫 伟

  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什么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好评乃至共鸣?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其用精致且时尚的影像故事,生动再现了那个热血沸腾又诗意隽永的燃情年代,雄辩地回答了在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可以说,该剧是近两年电视剧领域将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相交融的最典型作品之一,既是对此类题材惯常出现的呆板化和简单青春偶像化倾向的拓新突围,又是把显著历史阶段进行全景式呈现的高难度实践,有一种别开生面的清雅气象与俊朗风骨。

  《觉醒年代》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那段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年代,动荡的岁月和激荡的精神发生着化学反应,不同思想流派在寻求救国之路中的纷呈互映、相惜相争,本身就构成了大历史中的大潮流、大情怀与大浪漫,且富于思辨之美和极致之美。“百年人生,瞬间光华;男儿碰撞,一团火花”。往常在书籍和文献片里领略到的新文化运动著名人物的风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剧作将其具象化为一个个性情卓著、血肉丰实的荧屏形象,产生了呼之欲出、通透淋漓的视听快感和心理快慰,让大写的“人”产生了顶天立地、超越时空的魅力。对于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毛泽东、鲁迅、胡适、钱玄同、辜鸿铭等历史人物,创作者均较为精准地抓住了各自具有标识感的性格内核,刻画笔触时而细腻饱满,时而犀利喷张,让这些角色的形、神、魂都获得了符合国人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艺术还原。尽管也偶有群像铺陈大于个体描摹之缺憾感,但也很快消失在对不同形象个性化、差异化、谐趣化呈现的观赏愉悦之中。

  该剧表现了历史转折点上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的寻路历程,是在革命、改良和守旧之间的民族命运抉择,这也成为营造戏剧冲突的主要着力点。可贵的是,剧作用一百年前那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照亮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20世纪两次觉醒的深层呼应,书写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之奋斗征程的壮丽篇章。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觉醒年代》告诉我们,中国人民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剧作最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正是仁人志士们为寻求中华民族之崛起的矢志不渝、孜孜不倦、百折不挠,这也正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

  在所表现的特定年代背景下,对于民族文化基因、国人心理结构等的检视、反思和重塑,支撑起了作品的思想厚度。陈独秀在不懈探究民族图存之策中创办旨在启蒙大众心智的《新青年》,鲁迅在对封建文化进行痛苦反思与深刻批判中写就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李大钊在与长辛店劳工的密切接触中孕育出工人运动理论和实践,这些段落都力图让观众在洞悉彼时国情的前提下回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赓续着的文化根脉。剧中运用十足戏剧张力所展现的辜鸿铭关于“中国人的精神”的演讲,更是产生了一针见血、精妙绝伦的效果。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恐怕首先要建立在对民族文化进行全面认知和深刻领悟的基础上。《觉醒年代》在此方面可圈可点。

  这部剧在审美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写实和写意的结合,隐藏在一些细节里的寓言感,让历史的缝隙丰满且灵动起来。如开篇处巧用一只青蛙表现陈独秀父子关系,堪称神来之笔,“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此般意象中含蕴着平地惊雷、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陈独秀演讲时爬上麦克风的蚂蚁、在张勋辫子兵中逆流而行的拉二胡盲人、蔡元培等几人在雨天结伴踩着石头穿过泥泞小路等,都是不言自明的隐喻桥段。凡此种种虽然有明显的设计感,但和内容主调不疏离,非但不让人感觉造作和出戏,而且生发出担当的壮怀、奋发的激情和悲悯的况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使命与抱负流淌其间。

  剧中镜头处理和画面构图的考究与意境令人过目难忘。空镜俯拍、人物跟拍和道具特写等,几乎都蕴含着可供品咂之深意。对于声画语言的匠心打造,让《觉醒年代》在真实且隽永的质感中提升了审美品级。客观而言,剧中植入的转场漫画和解说,尽管有背景介绍和知识普及的作用,却也让作品或多或少地产生了断裂感和流水账的味道,如果将其以草蛇灰线的伏笔、铺垫、转述等间接化叙事方式埋于情节和人物之中,也许作为电视剧这种艺术样式的整体性和圆润度会更加理想。(闫伟)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杨韵莟:仙侠古偶剧的“工业糖精”何时休?

  • 《这货哪来的》:国人与国货的情感连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