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绝密使命》:隐秘而伟大的红色战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绝密使命》:隐秘而伟大的红色战歌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4-30 10:3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岳宗胜

  为献礼建党100周年,近代革命历史剧《绝密使命》目前正在央视热播。该片以“忠诚”为核心主题,在题材上聚焦鲜为人知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展现了这条创造“中国党史奇迹”的秘密交通线上的使命与贡献,讴歌了以潘雨青、邹叔宝等为代表的无名英雄忠于职守、前赴后继、勇于献身的感人事迹,深刻诠释了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熠熠生辉的忠诚精神,谱就了一曲壮怀激烈的红色战歌。

  独特题材的历史讲述

  不同于其他聚焦党史大事件、大人物的历史剧,电视剧《绝密使命》在创作中坚持“小人物大格局、小站点大风云、小故事大智慧”的表现手法,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摹了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生死博弈与历史风云,首度解密红色交通员鲜为人知的历史使命与突出贡献,讲述了从1929年至1934年期间中央秘密交通线如何突破敌人封锁,红色交通员如何向前线输送物资、传递情报、护送干部、抢救伤员的故事,再现了交通员在白色恐怖环境下披肝沥胆、不畏牺牲、勇挑重担、不辱使命的的赤胆忠心,反映了我党隐蔽战线斗争的真实场景,拓宽了革命历史剧的创作边界。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最终意义也是在于从历史中发掘可以与当代人思想对接的精神资源。“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党中央在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情况下,开辟了长江线、北方线、南方线三条最主要的秘密交通线。在国民党的疯狂的反动围剿下,三条秘密交通线只剩下南方线,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浦、永定、长汀通往“红色首都”江西瑞金,因此,这条秘密交通线也被称为“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电视剧开篇,就将前往苏区的六名技术骨干半途牺牲的惨烈情况呈现在荧屏上,引出建立红色交通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又与后期以潘雨青、邹书宝等为代表的交通员誓死保卫交通线的大无畏精神形成前后呼应。作品提醒我们牢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初心使命。,从而达到历史革命题材电视剧的再教育意义,实现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现实使命。

  英雄人物的群体表达

  主旋律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往往将主要人物刻画为叱诧风云的人物,从而陷入宏大叙事和史诗性叙事的窠臼,但《绝密使命》摒弃了以往同类题材中以单纯塑造某个英雄人物为中心的传统手法,将“英雄”从个体表达转化为群体表达。尽管该剧对潘雨青、邹书宝、彭耿年、余良廷、卢清泉等交通员进行了突出刻画,但是剧作所着力讴歌的,是一直被忽视的隐秘战线上忠于党、忠于人民、勇于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的的优秀红色交通员。并且,剧中的人物形象大都依据历史史实进行塑造,使得人物具有可寻性、生活化与教育意义。

  此外,该剧还体现了红色交通员炽热的家国情怀。剧中,面对敌人的强力封锁,潘雨青以船夫的身份为掩护,通过用巧计帮兄弟赎回船只、借打捞之举勇藏我党情报机密、借送鱼之名冒险向上级传递信息、虎口夺盐等举动,塑造出一个有勇有谋、赤胆忠心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邹叔宝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在乱世中坚持革命理想的文弱书生形象,他在白色恐怖背景下坚持向苏区传递消息,面对敌人暗哨的追查,邹叔宝机智沉稳,多次有惊无险,帮助失联的地下党员归队时他对其身份的真实性进行了多次试探,与其文弱气质刚好相反,是一位坚守初心、纵横谋划的革命志士。因此,电视剧《绝密使命》的成功,绝不在于单个英雄人物的刻画,群像式英雄形象的塑造,更加凸显了作品史诗般的气魄。

  闽之山何苍苍,闽之水何泱泱。《绝密使命》所展现的红色年代,无数为中国革命前赴后继、默默牺牲的闽西客家儿女在这条隐秘的交通线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这些红色交通员是原本是闽西地区最普通的农民、船夫、小商贩,但就是这些极其普通的小人物,在中国革命面临危机的时刻,扛起了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大旗,护住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用生命与忠诚谱写出中央交通线乃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曲隐秘而伟大的红色战歌。

  (作者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